加书签
第 7 章 重返北京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七、重返北京 白云悠悠,人世悠悠。 朱自清离开北京整整五年,想不到如今又回来了。举目无亲,只好先住在朝阳门边一位 朋友的家里。他在北大读了四年书,虽也玩过几回西山,但多在城圈子里呆着,始终没到过 清华,对它很是陌生。 清华设在北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这位红极 一时的王爷,由于支持过义和团的活动,一下子变得黑黑,被流放新疆,王府也被充公,后 被当局选为校址。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于1911年正式开办,是依据 美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的所谓退还“庚子赔款”剩余部分的法案创立的,它的任务就是 培养留美学生。1925年清华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朱自清就是因此而被聘的。 那时清华大学的教务长是张仲述,朱自清不认识他,于是和那位朋友商量写一封信去, 约定第三天上午前往拜访。朱自清做事认真,他问朋友,从朝阳门到清华10点钟出发能到 得否?朋友也说不清楚,建议他8点钟起身,雇洋车直到西直门换车,以免老等电车误事。 第三天是个阴天,他跨出朋友家门口已经是9点多了,心中不免有点着急。车又走得慢,磨 磨蹭蹭的,刚出城一段路还认识,再下去就茫然了。路上只有他一辆车,落落漠漠的,闷时 只能看看远处淡淡的西山。好容易过了红桥、喇嘛庙、十刹海、看到柳树前一面牌,上写着 “入校车马缓行”,算是到了;但进了大门还走了六、七分钟,才是真正到达目的地。看表 已经12点了。坐在客厅等一忽儿,出来一个高个子长脸的,样子很能干的人,这就是他所 要会见的教务长张仲述,谈到12点过,宾主才客气地分手了。 过了两天,朱自清带着简便的行李,从朝阳门朋友家搬出,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清华 园很美,绵密的绿树丛中,蜿蜒着清清的溪流,郁葱的伞松,青青的草地,宽敞的教室,巍 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晃荡着岸边小树的倒影,池莲迎风起舞,散发出阵阵幽香。这样的风 味和南方自不相同,别有一番气韵。但朱自清孤身一人,刚来乍到,没有什么朋友,心里十 分寂寞。在江南时,他晚上睡眠极好,照例是一觉到天明,北来之后,却睡不安稳,夜夜有 梦,而且从来没有一个是清清楚楚的,醒来不知所云,恍然若失。 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的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 象寂然――只有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我此时决不起来,必凝神细想,欲追回梦中滋 味于万一;但照例是想不出,只惘惘然茫茫然似乎怀念着些什么而已。①纷乱的梦境反映的 是不宁的心绪。其实,朱自清到北京之后,一直强烈地怀念着南方那段生活。 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 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①一天,他实在闷得 慌,乃决意进城去,在海淀下了汽车,找了一个小饭馆,拣了临街的一张小桌子,坐在长凳 上,要了一碟苜蓿肉,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自斟自酌,不由又想起在江南的生活,情 动于衷,从袋里摸出纸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我的南方》: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mpanel(1); 五年来的跋徨, 羽毛般的飞扬! 呵!他怎能忘了南方的山山水水,乡土人情?那里有他的亲朋故友,有他年老的父母和 弱妻稚子。在那里,他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南方毕竟是他耕耘过的土地,汗水洒过的地 方啊! 10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来的一封信,是父亲寄的,其中写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到这里,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 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历历在 目,他似乎还看到父亲为给自己买桔子,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上缩,肥胖的身 子显出努力样子的背影。想起当时的一切,他十分后悔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能体察父亲爱 子之情,心中还老嫌老人说话不漂亮,暗地里笑他的迂。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 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 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 来,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与父 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含着泪水,伏案疾书,以朴实的 笔调细致地叙写那次和父亲别离的情景,透过父亲的一言一动,揭示了他对儿子的无限怜 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心灵在纸上疾走,他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如涓涓流水,倾 泻于字里行间,溶注于父亲的背影之中。写到最后,他深情地呼告道:“唉!我不知何时再 能与他相见!”平淡一语,蕴蓄着他对年迈父亲的刻骨相思。22年后,当《文艺知识》编 者问他写作这篇《背影》的情况时,他答道:“我写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 去。”李广田说:《背影》一篇,廖廖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 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 素,而实际上却能发出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 品,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 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① 这是由文品论及人品了。 恰在此时,起于青苹之末,掠于秀木之梢的政治风暴,震撼了这个古老都城。11月 间,趁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召开关税会议期间,中共北方区委发动了一次反奉倒段的“首 都革命”,北京各校学生、工人武装保卫队等纷纷走上街头,提出“打倒奉系军阀”、“打 倒段政府”、“实行关税自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马路上到处竖起鲜艳的红 旗,革命空气高涨。在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率领下,革命群众包围了段祺瑞政府,要求这个 卖国贼下台。北方革命群众运动的兴起,使反革命势力大为恐慌,便互相勾结起来,对付这 场方兴未艾的革命风暴。1926年1月,东北的张作霖和湖北的吴佩孚取得“谅解”。奉 系和直系的重新握手言和,意味着他们背后的日、英帝国主义企图联合干涉中国人民的革 命。果然,2月22日,上海《字林西报》公开扬言要用十万兵力,北攻天津,中攻沪汉, 南攻广州,两年内征服中国。2月27日,北京群众四万余人,在天安门前召开了反英讨吴 的国民大会,揭露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高喊“打倒吴佩孚”、“反对张吴联 合”、“反对英国封锁广州”、“要求国民政府北伐”等口号。3月初,奉系渤海舰队企图 在大沽口登陆被国民军击败,3月12日下午,日本军舰驶入大沽口,并有奉舰尾随,驻守 炮台的国民军发出警告,日舰公然开炮轰击,国民军死伤十余名。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 不接受国民军抗议,反而借口辛丑条约,无理要求国民军撤离,并纠合英、美、法等八国公 使于16日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限定48小时内答复。 朱自清一直密切地注视着时局风云的变幻,他和北京广大民众一样,为帝国主义的蛮横 挑衅,感到无比愤怒。3月18日,北京200多个社会团体,十多万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反 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朱自清跟随清华学校队伍前往参加。李大钊是大会主席之一,他 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要用五四精神,五卅热血”,“反对军阀卖国行为”。大会通 过决议后开始了示威游行。队伍来到执政府门前空场上,这时府门前两边站着200余个卫 队,都背着枪。不一会,队势忽然散动了,清华学校的领队高呼:“清华的同学不要走,没 有事”!朱自清发现大家纷纷在逃避,赶忙向前跑了几步,向一堆人旁边倒下,这时他听到 了劈劈拍拍的枪声。过了一会,觉得有鲜血流到他的手臂上和马褂上,心里明白屠杀已在进 行了。只听见警笛一鸣,便是一排枪声,接连放了好几排。枪声稍歇,朱自清茫茫然跟着众 人奔逃出去,这时他身旁的两个同伴又中弹倒下,便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一些人向北躲入马厩 里,厩卧在东墙角的马粪堆上。不到两分钟,他忽然看见对面马厩里有一个兵手拿着枪,正 装好子弹,似乎要向他们放,于是大家便立即起来,弯着腰逃出去,走出马路到了东门口。 枪声仍在劈劈拍拍的响,东门口拥塞不堪,他看见地上躺着许多人,他们推推搡搡,拥 挤着从人身上踏过去。他看见前面一个人,脑后被打伤,在汩汩地流着血。他终于从人堆上 滚了下来,后来才知道,那人堆里有不少是死尸。朱自清和两个女学生出东门沿着墙往南 行,枪声又响了,他们想进入一个胡同躲避,刚要拐进去,一个立在墙角穿短衣的男人对他 们轻轻地说:“别进这个胡同”!他们听从他的话,走到第二个胡同进去,这才真的脱了 险。事后得知街上还有抢劫的事,大兵们用枪柄、大刀、木棍,打人砍人,而且还剥死人的 衣服,无论男女,往往剥得只剩一条短裤。据统计,这一天当场被杀死47人,受伤200 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为鲁迅所指责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 天”。在这一天,朱自清算是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了。 段祺瑞政府为了掩饰血腥罪行,在21日《申报》上发表了一个“指令”,污指共产党 人“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并说此次惨案系李大钊等“率领暴徒数百人, 手持枪棍,闯袭国务院,泼火油,抛炸弹,以手枪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致互 有死伤”。 既屠杀于前,复污蔑于后,人间竟有如此卑鄙之事。朱自清看了报纸,勃然大怒,觉得 “除一二家报纸外,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他在房间里踱着,心想:“这究竟是 访闻失实,还是安着别的心眼儿呢?”考虑了一会,他乃决意写一篇自己“当场眼见和后来 可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20世纪26年3月18日的中国!” 23日,朱自清怀着满腔义愤,开始写《执政府大屠杀记》,强烈抗议段祺瑞政府屠杀 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夜是异样的宁静,心血却激烈地搏腾。他点燃一支香烟,略一吟思, 便提笔写道:3月18日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个日子! 这一日,执政府的卫队,大举屠杀北京市民――十分之九是学生!死者40余人,伤者 约200人!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杀! 思路顺势而下,他迅笔疾书,细致地描写了当时群众请愿游行的情景,指出其中绝大多 数是北京学生,没有拿着什么“有铁钉的木棍”,秩序也很好,连“嚷声”也没有,充分说 明了群众完全是徒手请愿,和平示威的。有力批驳了反动当局说他们携带武器闯袭国务院的 谎言。在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在这次大屠杀中所见所闻为线索,紧扣反动当局的种种污 蔑,一环紧一环,一层深一层地揭露事实的真相。他把见闻与感想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使作 品具有扣人心弦的叙事揭理的特色。他绝不就事论事,也不抒发空洞的言论,只是抓住大屠 杀是反动政府策划已久的大阴谋这一要害,择选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进行描写,以血的事 实,批驳墨写的谎言。他寓理于事,于事揭理,文章叙事过程就是对军阀政府的暴露和控诉 的过程,无情地揭露了段祺瑞的狰狞面目。晨光微熹,斗牛苍淡,北风撼户,寒气袭人。 朱自清猛猛地抽一口烟,端起茶盅喝了一口水,又提笔在结尾处写道: 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五卅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间执别人 之口!而且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 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