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五章 下台前后 6   大包干问题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六、大包干问题 自1978年起,中共中央文件中关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说法每年都有改动和 变化,其轮廓如下: 1978年:“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 决定《草案》) 1979年:“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出区、交通不便 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0年:“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 户,……在一般地区……就不要搞懈产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 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75号文件) 1982年:“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 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号文件) 1983年:“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 义农业合作化理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号文件) 中国的农村政策大变之后,人们很想知道陈永贵的态度,记者们采访陈永贵时 总不忘了问他对大包干有什么看法。 陈永贵笑道:“别看我老了,这会儿包给我十亩地,产量也不会落在后边。” 于是有报道出来,说陈永贵拥护大包干。 其实陈永贵是在打岔。他根本就不想谈这类事,能开个玩笑岔过去就尽量岔过 去。有一回陈明珠跟他父亲谈起了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说宪法中规定的“四大” 取消了。陈永贵曾经多次赞颂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可是如今只浅浅一笑说: “取消了好哩。抄起家来,闹咱一通还不是白闹?” 尽管陈永贵尽力回避敏感的政治问题,有的海外记者却穷追不舍,非让他谈谈 双包责任制不可。陈永贵躲不过,便小心翼翼地说:“现在农村搞的责任制,本身 是完全对的。干什么工作没有责任制不行。”他又补充说:“中国这样大,有八亿 农民,国家投资一下子没那么多钱,集体积累也很有限,总还要靠艰苦奋斗,自务 更生的精神,还要鱼借水,水借鱼,互相帮助……” 在私下里,陈永贵可不这么费心地斟酌字句,他对大包干不以为然。 陈永贵也承认大包干能增产,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按他一贯的见解, 大包干调动的是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调动的人的私心,因此也助长了人的私心。陈 永贵信奉毛泽东主席的理想,要抓革命促生产,革命生产双丰收,要一举建成一个 由革命化的新人组成的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因此,在大包干初起的时候,身为副总理的陈永贵批评道:“好行小惠,言不 及义”。他认为大包干的拥护者见利忘义,丢了路线。这种批评很快流行开来,成 了当时反对大包干的人们的标准批评语言。 1982年年底大寨被迫实行大包干,陈永贵也表示过反对。他说:“咱大寨这条 件,这思想条件,不适合搞包产到户。把大块地分得这一条那一条的,还不抵分成 组哩。分成组,果园一级,农用一组,工业一组,农产品加工了卖卖,那不都是钱? 非要分成各家各户?有了灾怎么办?遭了灾谁管谁哩?” 但是大寨的名气太大,大寨不搞大包干太引人注目,省里县里坚持叫大寨实行 大包干。陈永贵提了建议人家不听,他也就不再坚持,叹道:“人家不让,咱别管 那事了。” 陈永贵在公开场合既不说大包干好,也不说大包干不好,但是老熟人私下问起 来,他也承认自己的认识有个转变过程。“我那个办法累死了。我累死了,下边的 干部累死了,大队书记也累死了。”他说,这不是吃饱饭了?我就是想叫大家吃饱 饭么。不过他对后来的一套政策有一个保留,就是社会风气太糟糕。走后门成风, 好东西轮不着老百姓。譬如在铁路上走后门弄车皮,让私人发了财。[1] ――――――――― 万圣书园 亦凡公益图书馆校对重排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