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回忆梁实秋》前言 梁实秋何许人也?笔者相信现在的大陆读者一定不会再感到陌生和神秘了。在 睽隔将近40 年之后,他们终于从陆续开禁的众多梁实秋作品中逐渐认识了这位1949 年渡海赴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散文大师。请看一看下面这份统计表吧 : 雅舍怀旧――忆故知1986 年4 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雅舍小品选1987 年10 月人民日报出版社 雅舍小品(初集) 1987 年12 月上海书店(影印本)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1988 年4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雅舍小品选1988 年10 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偏见集1988 年12 月上海书店(影印本) 梁实秋散文选集1988 年12 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梁实秋文学回忆录1989 年1 月岳麓书社 梁实秋散文(一―四集) 1989 年9 月、12 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雅舍菁华1990 年2 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梁实秋林语堂妙语集萃1990 年6 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梁实秋读书札记1990 年9 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梁实秋怀人丛录1991 年2 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梁实秋美文精萃1991 年5 月作家出版社 梁实秋幽默散文赏析1991 年9 月漓江出版社 梁实秋妙语录1991 年10 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娓娓而谈――梁实秋散文小品精萃1992 年5 月海南出版社 真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而且这份书目肯定还有遗漏,有待版本目录学家继 续充实。其中《梁实秋散文》、《雅舍菁华》等书都是一版再版,多次被北京、上 海、成都等大都市的书店列为“最畅销的文学作品”,而笔者任教的华东师范大学 学生去年投票评选“我最喜欢的十本书”,梁实秋的散文赫然与《史记》、《红楼 梦》、《简爱》、《战争与和平》、《围城》等中外古今名著一起上榜。凡此种种, 足以说明在大陆出版界和读书界已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梁实秋热”,已有论者在 研究这种发人深思的“雅舍小品现象”。其实,这一切只不过再次证实了一个客观 的艺术规律:趋时媚俗之作,生命必然短暂,真正优秀的作品,一定经得起风吹雨 打,而不失其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因此,笔者编选这部《回忆梁实秋》也许是适合时宜的。笔者历来认为,研究 一个作家,分析阐释他的作品无疑是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工作,但这并不排斥读者研 读有关作家生平经历的回忆和研究资料,因为它们往往是对作品的有益的补充,或 正可与作品互相印证,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接受”作品。 何况梁实秋当年的“论敌”鲁迅也早就说过,倘要“知人论世”,最好顾及 “全人”。基于这种认识,窃以为不管是梁实秋作品的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工作 者,在欣赏了他那清雅幽默,文采斐然的“雅舍小品”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部回忆 文集,就大有必要了。 mpanel(1); 本书所收回忆文字,发表时间自50 年代至1987 年梁实秋逝世之时,作者则 遍及大陆、台港和海外,他们中有梁实秋的同窗好友,更多的是他的门生故旧,还 有他的事业有成的子女,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纪念这位名扬中外的文学家,许多 篇章本身就是优美动人的散文杰作。在一部多姿多采却又冲突四起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梁实秋是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是五四时期第一个大学纯文学团体――清 华文学社的发起人,后负笈美国,服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返国后成为与文学研 究会和创造社鼎足而立的著名新文学社团“新月派”的重要代表,30 年代初与鲁 迅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战,抗战初期又因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文学主张而横遭指 责,这些在本书中均不同程度的有所涉及,作者各抒己见,从文化意识的脉络,提 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看法。对于梁实秋在文学批评,散文创作、名著翻译、词典编 纂和大学教育诸多领域里的杰出成就,以及他精神气质上的归属、学派风格上的师 承和为人处世上的谨严坦诚,书中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鲜为人知的资料,你尽可在 其中倘徉掇拾,追寻梁实秋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和艺术行踪。这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刻 认识梁实秋其人其文及其文化底蕴,有助于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梁实秋,从而 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新定位。 编集本书费时三载,甘苦自知,蒙海内外不少师长文友和梁实秋子女热情帮助, 吉林文史出版社慨予出版,尤为心感。然而由于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的不同和价值取 向的差异,个别文章的个别提法不得不遵出版社嘱略作删节,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只能敬请作者和读者谅解了。 1992 年5 月于上海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