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6 章 日土――湖泊环绕的地方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六章 日土――湖泊环绕的地方 ――让我们欣赏日土名胜:班公湖,鸟岛,金丝野耗牛,一些城堡遗 址――多种文化交汇之地:作为国境、区域、民族、宗教边缘结合部,精 神领域也处于边缘过渡的日土――条条大路通罗马:“丁穹拉康”洞窟壁 画和“齐吾普”岩画群向探访“麝香一丝绸之路”的人们提示线索――东 望敦煌――我向今日阿里进一言―― 却说当年吉德尼玛衮在后藏切玛雍仲地方与护送他的二老臣挥泪作别后,乃向 西昼夜兼程,沿途遭逢蟥、蛙、蚊等人与非人之多种侵害,苦不堪言。每每向本尊 及护法神举行显密中所奉行的诸等仪式,方始驱灾避祸。迨至扎寨于玛旁雍措以北, 便指派三位有才智的大臣前往三围地方视察。前去普兰的那位大臣归来,向王顶礼 道:该地如宰杀的马肚由大雪包围一般,看上去好似一妖魔。前去古格的大臣禀告 道:此地有如鱼肚一般白净,看上去如岩石包围之中有一人席地而坐。前往玛隅的 大臣道:盔甲内积满了水,该地如同水中一人。 吉德尼玛衮听罢,忽觉心动,三围瞬间如在握中。心下窃喜,便道:我等君臣 向三宝(佛、法、僧)供奉祈祷吧。 随后,吉德尼玛衮抖擞精神,以经商、联姻、武力等多种途径,对三围一一收 伏征慑。在普兰大兴土木,成为上部君王。二妃中巴措玛未生子,觉沃桑卡玛生三 子。后来,分封于普兰、古格为王的二兄弟交往频繁,而远在西北方的德祖衮一支 交往渐疏。这个与古格王室同根共脐的拉达克王室,在十世纪之后的几个世纪中, 尚能与普兰、日土及藏地友好相处。尤其是拉达克王格外崇信直贡寺(今拉萨以东 墨竹工卡县内)的噶玛嘎举派,屡向直贡派敬献贡品并派人前往直贡寺学经;后格 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也派使者赴拉达克并建立毕图寺。然而自十六世纪始, 拉达克王几度进犯藏地;一六三五年灭古格后又向东推进至后藏一带,迫使藏巴汗 交纳了许多金、银和茶叶。一六七九年由甘丹才旺率领的三千名蒙藏联军,一举击 溃拉达克军队,直追杀到首府列城。自此以后的好长一个时期,拉达克向达赖喇嘛 进贡,史称“拉达克贡”。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拉达克王朝被印度锡克王国控制下 的道格拉人所灭并被克什米尔所吞并。 拉达克就此脱离西藏本土。藏传佛教的一统天下也被打破。它所隶属的克什米 尔,是多舛的争议地区。(巴基斯坦占)克什米尔为伊斯兰教;(印度占)克什米 尔则多为印度教。在列城,仍存喇嘛寺,仍同直贡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说前 些年,把个在拉萨中学毕业不久的小伙子迎请去做了寺院活佛。 应该说,由于拉达克的逸出,曾作为“湖泊环绕的”一围(环),就只剩下日 土一带的半壁河山了。 即便如此,日土仍值得一去,虽然此行意义仅止于完善阿里三围之行。格勒不 悦。他本指望利用在狮镇的最后两天,我们能全力以赴地去地区档案馆查抄有用的 档案。我说我只是想去感受一下,日土。除此还作何奢望呢?时间就两天,只能去 做个浮光掠影、道听途说的旅游者。拉萨――狮泉河路途之遥往返需八天,而狮泉 河――日土则近在百余公里,岂能功亏一篑,使缺憾长存于心。我说我只去看看日 土境内的日土宗遗址、班公湖和日木栋岩画,只看一眼就成。 格勒就只好带着他的两位学生留守抄档案。次丹多吉还好,前年去过日土,可 怜的康巴小子扎呷就只有羡慕我们的份儿了。出乎意料的是,一向嗜工作如命、极 端反对游山逛水的南希,不仅自转神山之前就改变了初衷,且又藏了一个秘而不宣 的计划:她把该走的地方差不多走遍S她的装有正片、负片、黑白片的三部相机都尽 可能的利用――数月后,当格勒到达洛杉矾南希家中时,她招待他的一个项目便是 邀集众亲朋观看她的阿里风光幻灯片。举座哗然:她的亲朋们惊诧于这位缺乏浪漫 感、幽默感的学者居然拍出绝好的一流作品!南希透露说,她打算出一本阿里的画 册――这也许是她踊跃前往日土的动机之一。 mpanel(1); 早几天老孙就已表示再也无暇奉陪,在我也不便再去麻烦人家了。转而恳求韩 兴刚的“杨成丰田”,韩再次显示男子汉的仗义。恰巧他们也可以同时进行本职工 作:把日土县政协主席平措旺堆邀至狮泉河,采集日土婚礼歌。 筹划去日土的过程中,举重若轻,我避口不谈真正的动机。急切来自一个直觉: 日土不寻常。究竟怎样的不寻常,不得而知。只是当我登上日土宗遗址的山巅,朝 向西南方遥望,重峰叠椅之间,一径谷壑迤向烟云弥漫的不可见处,听陪同的日土 人多吉说,沿这条山谷西行六十五公里,骑马一天半就到了拉达克边境小镇曲曲…… 的时候,我的心不禁一动。 真就打算去浮光掠影,去道听途说了,心里就轻松:这意味着无须准备采访提 纲,无须做记录――让我们自在地走进日土,赏心说目于无须考证的自然与传说, 捎带了解一番日土的名胜吧。 首先要拜访的是班公湖。 进藏十几年间,不知多少次听到过它的名字,存心要看它,还有湖中鸟岛。 从地图上看,没有比班公湖更为狭长的湖泊了。那一线蓝自日土延伸到(印占) 克什米尔境内。它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面积却不过三百四十六平方公里。平均宽 度二――五公里,最宽处八公里,窄处呢,五十米;最窄口,五米。该湖东段和西 段的一部分在中国境内长约百余公里。从卫星照片上观察,班公湖深嵌在高山之间 的槽谷内,湖体狭长平直,槽谷往东延伸直达色林措湖盆――这一槽谷湖盆带东西 长达千余公里,差不多横贯了藏北高原。 据中科院所编《西藏地貌》称: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达二 点四二万平方公里以上。其湖泊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藏北地区湖泊数量最多,五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多达三百零七个,湖泊面积达二点一四万平方公里。其面积、 数量约占全西藏的百分之八十八。湖泊成为高原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察认为,早在第三纪时期曾存在过古湖兴盛阶段,由于高原开始的强烈隆 升,古湖消亡;古人类出现的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又曾出现过大水湖发育 阶段;但高原加快了隆升速度,湖泊一直处于强烈退缩之中,色林措(亦称奇林湖) 面积最大时曾达一万平方公里,现今仅有一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自然地质变迁 使得泱泱大湖干涸,亦使河道雍塞成湖:玛旁雍措和拉昂措这一对孪生湖泊都曾是 流入象泉河的外流湖泊,而后由于洪积或冰水堆积堵塞成内陆湖泊;班公湖原先是 一条外流河,始于色林措,西流千余公里进入克什米尔与印度河上源相接,后注入 海洋,终因地壳运动使河谷堵塞而成湖泊。 “班公”已是名扬四方的该湖的正名了,地图上、报刊书籍上一概沿用此名。 但知情的日土人不高兴听到这名字。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外来人提醒和纠正:“班公” 是印度语(大约是一方小草甸的意思),藏语称它为“措木昂拉仁波湖”,意思是 “长的仙鸭湖”。这大约由于湖中鸟岛多有斑头雁居住,而当地人称斑头雁为“灰 鸭”。 日土人接着说,不是简单称谓,而是政治问题。因为印度一向声称对于该湖拥 有领土权,中国人沿用印度湖名,岂非一种默认?现如今虽是和平时期,但六十年 代初中印战争期间,日土也是一个战场,在日土县西侧就有双方的布雷区;眼下, 中印双方沿班公湖都设有对峙的哨卡,因值非战时,都还友好罢了。上一年,我方 的船翻了,有两个人漂到印占区的湖水中,被对方边民发现,进行抢救,治好了又 送了回来。一九六二年中印开战时,印军就曾趁着夜色,深入我方防线内偷水―― 班公湖一个特别蹊跷处,就是同属一湖,水质不同。中国境内的湖水是淡水,到克 什米尔境内不仅变成,而且发臭;不仅人畜不能饮用,连鱼也不见生长。 中国境内的湖段鱼之多真是少见。一九八八年县里和某单位订了打鱼台同,打 了一阵子鱼,五天就可以装满一台大东风车。后来由于有藏族群众提了意见,阿里 行署得知此事,就下令制止,再不准在班公湖打鱼了。 在日土就住了两天,有关日土的许多情况都是县办公室多吉主任和县法院嘎院 长随意介绍的。其实县里干部是吃鱼的。但他们说,不让打鱼也是对的,不然可能 遭报应。例如上一年,两条船在湖中打鱼,有条船上网住了一条遍体通红的鱼。疑 是神鱼,讨论了许久,还是决定把红鱼放生了。突然一阵旋风凭空而来,两船陡然 相撞,一只船翻啦,死了一个人。 从藏北开始,我就习惯了逢湖便打听有关湖怪的传说,而且时常能碰上目击者。 在日土人看来,班公湖里当然有神马、神牛、神羊,要说没有那才令人不解。一九 六九年,曾有三个人居然还看到乌疆河入湖处有一条巨石般的大鱼堵在湖口,一时 河水断流呢。另外,我方水上中队时常驱船在湖面巡视,但就是有一处地方不能靠 近:本来天气晴好,一旦靠近立时狂风大作。 嘎院长谈起一件有关湖怪的往事:一九七一年夏天,我和扎西伦布他们开着车 去湖边。当时天气晴朗,但有微风,湖面也比较平静。我们忽然远远看见湖水下有 一紫红色的足有几十米长的家伙,正顺风快速迎向我们。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我们 都有些紧张。扎西伦布慌忙拔出枪,朝那家伙开了一枪,那家伙突然耸出水面比人 还高,随即潜入水中不见了。驾驶员格桑欧珠说他当时看见那家伙中弹冒烟了。但 我俩都没看见冒烟。说起那家伙,我们匆忙中就只看见是紫红色、很长,它的样子 可就说不清啦。咳,当时要是带相机就好了! 就这样,走遍了西藏,记下了无数有关湖怪传说及目击者的描述,由于未见哪 怕一张照片,所以无法诉之于世。其实说句心里话,我是不怎么相信湖牛湖羊之类 说法的。但我同时又认为湖底水族自成世界,千百万年间人们无法去水底去看个究 竟,难说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事物。有关神怪的说法,则出自藏族历来的自然观:凡 人类社会所有的,水世界中也必定存在。不然有灵性的湖依靠什么生存呢?我当然 不去说破这一层,以显示就我科学。 不仅寻访湖怪传说的兴趣逐渐消失,而且由于多年来看多了藏北、藏南、藏东 各具风采的湖泊,前不久又朝拜了第一神湖的玛旁雍措,“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再看班公湖心境也就平平。弃车沿湖走了很久,由于夕阳曝晒,蚊虫又多,加之上 一年此处住过打鱼者,丢弃的鱼内脏散发出不良气味很浓,就更不想久待。去湖中 鸟岛,是没有可能了:湖畔停靠着一只船,但船桨不知给藏到哪里,陪同的多吉主 任和杨成满山遍野也没找到,只得作罢。 导演老孙在普兰时就曾向我详述班公湖鸟岛的拍摄情况。他们自备橡皮艇,登 临班公湖中的三个鸟岛。他是在六月孵化季节赶了去的,最大的鸟岛主要是棕头鸥 的领地。成年的棕头鸥率领小雏们游泳嬉戏,看见瞄准它们的摄像机,则成群地发 动攻势,向从未见过的这个怪物袭击。据粗略估算,该岛上的棕头鸥不下万只。 班公湖鸟岛是升平世界,没发现有动物界的天敌存在。岛上贼头贼脸的老鼠只 偷窃鸟卵。只有人是唯一天敌。只要人不去打鸟和取卵,则湖中鸟族可望永保兴旺 之势。 班公湖畔是一片辽阔的还算丰美的草场,当年被格萨尔命名为“玛嘎”。至于 “玛嘎”的意思,多吉说是“像酥油一样”,言其水草茂盛;县政协主席平措旺堆 则说是“爱妈妈”:当格萨尔行至这片草滩,马走不动了。格萨尔对马说,“玛嘎!” 是说草滩是马的母亲。 与阿里南部农区不同,日土又出现了格萨尔的传说。因为只有牧区才格外眷恋 并乐于传扬格萨尔的英雄业绩。 日土宗遗址也是一著名的旅游点。曾是一庞大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形制颇似 拉萨的布达拉宫。这是西藏建筑特色之一。凡政府机构和寺庙皆高高在上,主要是 象征权威,如同汉地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显王威。”也易于防守, 大概还离有古老宗教中的接近上天之意。但如今这一建筑群断壁残垣,只修复了山 顶寺庙的经堂部分。山上是密集的居民,山周遭是名为“雅”的大平坝子,其实 “雅”本就是大平坝之意。站在山顶尽可以极目远眺,由于远处岩石山的环绕,大 平坝形成有利于农田牧场的小气候,农田间多有小水泊,成为当年的日土小王国的 粮仓。这个宗遗址,或许就是当年吉德尼玛衮后裔的王宫也未可知。 登山的路我们走了很久。因为多吉主任要尽可能多地讲说日土情况。由于时间 紧迫,我不可能系统全面地询问,只打听日土有哪些独特之处。作为家乡即是日土 的多吉自然乐意回答这一类问题。 日土,就是“牛角上的房子”。阿里的好地方,除去扎达、普兰,就数日土啦。 你们看,这叫“六棱青梨”―― 就在路边的青稞田里站下,端详起青梨穗,唔,真是六行排列,我们都很惊喜。 多吉主任很自豪地说,这六棱青稞呵,是丰收品种,最早是在陀林寺发现一小袋子 种子,是从天而降的。只有日土种这种青稞,现在已引人扎达。所以那袋青稞种有 几千年了说不清。 (回拉萨后我专门请教过农科所的种质资源专家,方知六棱青稞与二棱、四棱、 多棱青稞一样,是遍及全藏的传统作物品种。) 多吉主任继续说,全世界只有日土才有金丝野牦牛。顾名思义,这种牦牛正是 遍披金色毛发,遍体金光灿灿。由于稀少,一般难以凑成群,最多时不会超过十头 的。通常三几只混在野牦牛群中,只有一头混在了则乡家牦牛群中,只要见人便迅 速逃逸。金丝野牦牛近年间才被有关部门得知,并已拟就在该地成立自然保护区的 动议。那儿地处藏北高原深处无人区,一个似乎叫作可可西里的地方,一大片荒漠 草甸地带,并矗立着一座冰山。 日土的名优特产是山羊绒,年产约十万斤。日土山羊的特点是个儿大,羊绒长, 质量高。每只山羊可抓绒零点四斤。以前出口拉达克,加工成“开司米”世界驰名。 上一年日本点名就要日土的山羊绒,当年产的八万多斤只抽查了七包,就放心地全 给拿走啦。 从前给藏政府支差淘金,热邦区一带砂金最多,现在那儿坑坑洼洼像地道战一 样。去年县上和青海订了合同,青海来人淘金了。加冈一带有当年英国人发现的房 子大的水晶石,带也带不走,不知给藏到哪里去了…… 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迈进日土寺大门,突然从一面牛毛幕帐后面跳下一人, 用汉语大喝一声:“你好!”此人小个,面黑如漆,只有眼睛格外的亮。穿一件不 见本色生铁一样的长袍。“洛桑三杰!”韩兴刚反应热烈。他们早就相熟。 洛桑三杰就邀我们一群到他的僧舍喝茶。他二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十月来寺之 前是个牧羊人,曾读过书,会说些汉话。我们就问他,放羊和念经,哪个职业好呢? 他回答:没本事的话,放羊和当僧人都一样;有本事的话,这地方可以永远住下去。 洛桑三杰很乐意与我们攀谈。他说前几天(西藏电视台)那群拍电视的来了, 问寺里供的什么佛,他居然用汉语回答:外面红彤彤,里面红彤彤,一切全都红彤 彤。他还说母亲想让他还俗回家,他也想回家了。 多吉对日土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在县上分管宗教方面的事务。本寺新修的玛 尼拉康是他亲自筹办的,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动工。当月二十九日就竣工了。室内大 经简直径一米多,经筒的铜皮是从拉萨运来的,铸满经文,号称“十万经书”。多 吉说,日土寺原有僧人一百一十五人,大多出境了。出去的僧人在列城“觉朗木” 地方建了一座和日土寺一样风格的寺庙。现在日土寺只有洛桑丹巴、洛桑群增、洛 桑三杰三个人,忙得顾不过来,因为这一带百姓的婚丧活动都要请他们去念经。说 到这里,多吉主任很不满意地盯住小个子僧人说,洛桑三杰这人非常聪明,是我把 他招收来的。但他现在表现不好,不好好念经,爱喝酒,白酒、红酒、青稞酒。百 姓们有反映。我准备跟他谈谈话,他要是能转变的话就继续发工资,不然就让他回 家,反正他的地和牲畜都没收回。 洛桑三杰听懂了这番话,仍是嬉皮笑脸,无所谓的样子。 我们就去玛尼拉康,转了大经筒。这个神殿里摆放着很多石板佛像,韩兴刚得 意地说,这些石板雕是他在满山丢弃的石堆里精选出来,摆在这儿供人瞻仰朝拜的。 果然有几幅好作品可拍。但韩示意须经多吉主任许可。提出请示,多吉沉吟片刻, 指令我只能拍一张。 才要尾随人们跨进密宗室,多吉主任又及时地制止了南希和我:此处女人免进。 只好在院中等候。男士们从另一门鱼贯而出,安慰我们说,其实里面也没有什么。 各地特色,实际上是相比较而言,卓尔殊异或同中之异。去一陌生地方,总是 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特色。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了比较的眼光。请日土人讲日土特色, 他可以如数家珍地讲来讲去,但往往在主要之点浑然不觉:他缺乏在大背景下的总 体概括比较。 依我这外来人的眼光,虽然仅只两天,已经强烈地感觉到了作为边缘结合部这 一日土最大特色。日土正处在地理环境和精神世界的边缘结合部,地处地域、民族、 宗教、国界等各种意义上的边缘。以西以北,不仅是异国异民族之邦,同时也是异 教领地,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 各文化板块之间并非径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光谱过渡。地 处西藏西极的阿里已就有了这种特点,日土的过渡色尤其典型。日土人讲起本县的 神山故事,就有些漫不经心,全不似那曲地区各县对于神山的谦恭和热忱。日土一 般人甚至说不分明,只依稀知道县城东南的雪山是蒙古人的神山,山神朗堆嘎布, 也是蒙古的神。当年蒙古兵进军日土时,说是日土宗有蒙古屠夫的营堡,就把这座 山当作了神山。 新疆人沿新藏公路长驱直入,日土就成为必经之路。新疆的“吃”文化首当其 冲地渗入这一地区。我们所住的县招待所近旁,就是一家新疆人开的饭馆。我们最 喜欢吃的是羊肉抓饭,黄灿灿的,油汪汪的,香气喷鼻,回到拉萨以后还时常念叨 起,日土县藏汉族干部们欣然接受了这味食品并在阿里率先实践,做的一样的黄灿 灿、油汪汪。正当季节,新疆来的大西瓜、白兰瓜、哈密瓜、紫红碧绿的葡萄成筐 论堆。短音节,硬邦邦的新疆话充耳可闻。他们的汉话一般都说不好,而他们与当 地人交往唯一可用的就是汉话。当然,日土人谁都会说一些简单的新疆话,这也是 其它藏区所没有的。 康巴人的经商势力也伸进日土,出于好斗的性格,在日土也是大惹麻烦。就在 前些天,又和当地百姓发生了冲突以至于惊官动府。起因是一群康巴人去一百姓家 偷柴烧,被主人发现。康巴人居然拔出刀来作刺杀状,当地百姓出于防卫,捅伤了 两个康巴人。是夜,为了报复,烧了这户人家的帐篷。这件事是法院嘎院长讲的, 当时他正在处理此事。明知是康巴人纵的火,由于没拿到真凭实据,很难发落。总 之,康巴人所到之处,百姓们都格外警惕。我们总是听到,也总是谈到康巴人的种 种“劣迹”,最终结果是:我很想做个康巴女人了。 数十年间来日土工作的汉族干部不在少数,直接间接地带来汉地生活方式的影 响。而日土人则格外开通洒脱,为我所用,来者不拒。汉式饭菜都很拿手,这一点 又与他处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的例子也很有趣,那是汉族被当地化的例证。 如前所述,西藏有一种很古老的土著神灵曰“赞”,是地方保护神,与佛教诸 神和其它上著神灵素无瓜葛。由当地王侯、英雄或具大悲愤之人死后变化而来。由 于夙愿未偿,它的灵魂既不升天也不入地,而是留在原处护佑该部落、村社的生灵, 专设一处祭坛,村民敬畏供奉。因该保护神既可致福,亦可为祸患,而且它只对人 生前有意义,不能超度灵魂的。以前听说阿里的张师傅死于新藏公路,他的灵魂在 翻车处徘徊不肯投生,就成了该地的“赞”。凡有车驰过此地,同行们总要高呼 “张师傅――”方得安然通过。这次来阿里,存了心要打听此事。难得得很,在西 藏居然有传闻被证实的事情。韩兴刚和杨成两个连连点头称是,确实有个著名的张 师傅,确实翻车死了,但却在新藏公路新疆段一个著名的大坂上而非西藏境内。类 似张师傅的事迹,狮泉河――日土之间的新藏公路一段,真真正正有一位汉族驾驶 员作了保护神。那地段紧挨一座怪石嶙峋的小山,另一面是小块平地,平地正中是 玛尼堆,干树权上挂满哈达和经幡,过往车辆皆按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祈祷朝拜。我 们来日土时,正巧狮泉河一台敞篷大车满载一车藏族少男少女也在转经,他们是结 束暑假返内地上学的中学生们。杨成说,此处是全西藏(也是全国、全世界)唯一 的拿汽车转经的地方。某一年,一位汉族驾驶员在这儿翻车死了,后来就发现这座 山上出现了两只黑狼。人们纷纷传说是那位驾驶员的灵魂所变。于是每走到这里人 们总要停下来,念念有词地向路旁投块石头或献条哈达。日久天长,就起了一座玛 尼堆,转经道的两行辙印也清晰可见。 我们的“杨成丰田”往返路过此处时都绕行一周,杨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没有一点儿游戏的意思。绕行的本意,是向“赞”神致意,以提醒、祈求神灵护信。 从日土赶往狮镇,走的是夜路。“杨成丰田”的毛病层出不穷:每走几公里,水箱 便沸腾,便要把车头迎风摆放直至水温下降;而且电瓶又坏了,车灯无法照明。好 在又值月中,月光朗照,道路可辨。但当越过一个大缓坡,狮泉河镇遥遥在望时, “杨成丰田”猛然冲上路边的一个沙包,当车身已倾斜成四十五度角时冥然停止。 阿里一路饱经惊乍的我们无动于衷,听天由命地从仰面向天的右侧门鱼贯爬出。轮 流拿双手刨开轮前的沙丘,推车――在旅途上处理这类事儿大伙儿总是全神贯注、 众志成城、毫无怨尤并胜任愉快――直折腾到半夜。我们虔诚礼拜过专佑车辆行人 的地方保护神了,何以又遇险?它保护了我们没有?也许不然会出更大的危险? ――总而言之,我看狮泉河镇对于我的态度就是有点儿怪:从拉萨、普兰、日 土三次来狮泉河镇,三次都在距它不远处出事儿。第一次是丢了左后轮,第二次是 烧了瓦缸,第三次是险些儿在沙包上倾覆。三次出事都不是同一车、同一驾驶员和 同一车乘客,独有我全数经历。事后格勒总结说,问题的症结在于马丽华,她坐哪 台车,哪台车总要出事儿。我也很疑惑,这些迹象说明本人不是沾点儿晦气就是别 有深意,归根到底,狮泉河镇之于我,是太难忘怀的了――在西藏,出过车祸而又 大难不死者就像得到一枚荣誉勋章,要得意地讲述一辈子的。 新藏公路上的汉族所做保护神的事例含有两层意思:外民族也可作西藏土著神 灵;汉族也随本土乡俗信仰着保护神。 日土的这一淡化藏区特色、融合内蒙、新疆、汉地请民族文化的总体风格并非 由我发现。韩兴刚怕我希望过高,事先就提醒说,日土的观念可够现代的哟!回拉 萨后,韩书力等人也谈到类似印象。在阿里工作的汉族干部也有同感。我想,这不 足为奇。这同时也是阿里地区的总体风格:这是一种过渡色。阿里地处西藏西部边 缘,它的南部、西部、北部连接着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不同的 宗教和观念。犹如光谱过渡一样,阿里是西藏与外部世界的过渡地段。文化是一种 生活方式,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西藏,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形成了西藏宗 教文化这一生活方式。之所以千余年来此地未被异教、异民族渗透和同化,正说明 了生存于高原的藏文化根深蒂固的坚固性;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则说明了藏文化 所同时具有的灵活性与强韧性;传统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改变,则又说明了阿里 文化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适,正在适应变化了的时代,使得生活和心态更加平衡, 更趋合理。解剖阿里这一地区,对于深层地接触、理解藏民族心理素质、研究藏文 化的丰厚内涵是有启示意义的。 直觉没有欺骗我。真是这样。相反地,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倒是一再肯定我的日 土之行。应该说,我对日土的最重要的发现――是间接发现――是在告别阿里,回 到拉萨之后。 格勒来信说,他虽然回到了北京,但阿里却萦系于怀。他说对于他曾凝神注目 过的扎达、普兰间的众多山洞、岩画,对于在那里发现的旧石器和细石器,对于这 些旧时遗存的深入含义苦思冥索,辗转反侧:文明在阿里出现的年代上限在何时, 以何为标志?从那些无名山洞群到古格遗址再到狮泉河镇,一个文明的进化脉络如 何确定?他说他最感兴趣的是阿里文明的形成、价值和功能。他说为此他寄望于考 古发掘和田野考察,在传说和典籍的迷茫中探索一条接近真实历史之路。 阿里归来,并未打算写阿里,便从容读爷。就阅读《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 化》。蓦地,从前漫不经心一扫而过的字眼跃动于前,分外惹人注目:作者常霞青 在以往已成定论的三条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丝绸之路”[注]以外,又提出了经 由格尔木――那曲――拉萨――日喀则――日土――叶城,与第一条丝绸之路会合, 向西经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诸国的第四条东西文化交流的“麝香――丝绸之路”。 这是学者依据西藏古代交通、地理、文化诸因素推导而出的设问。 问题的关键在于,边多先生向我畅谈过阿里观感,顺便谈到了前年他在日土乌 疆地区的两处发现。被发现者是名为“丁穹拉康”的壁画洞窟和名为“齐吾普”的 岩画群。 于是,格勒的冥想、常霞青的推论、边多的目击便就在我这里猝然相撞,溅迸 成一束灵感之光,一些什么被瞬间照亮,日土就此泄露出它不寻常的一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边多他们在乌疆的两处发现,就是 “顺手牵羊”的外快。他们本是来日土采风。就是这位与我们同车一路抵狮泉河的 县政协主席平措旺堆老先生,系统地向边多他们介绍并吟唱了冗长的日土婚礼歌之 后,有一天颇犯踌躇地试探说,早年他招赘之地乌疆乡,有一个“齐吾普”――小 人山谷,石壁上刻有上百个“一条腿的人”,你们是否有兴趣看看?另外,那一带 还有一个“丁穹拉康”――从天而降的神殿――有一些古代壁画也可顺道一走。平 措旺堆还说,这两处古迹我可是第一次告诉外来人。 胖胖的边多笑逐颜开:当然求之不得。带上一应照相机、录像机、发电机,请 了平措旺堆当向导就动身寻秘探宝去了。 乌疆在日全县城以北,距班公湖不远。在地图上看来,此乡濒湖而设。沿湖向 西行至湖半腰,即印占区的克什米尔;要是沿荒漠北行不久,可就是新疆地盘了; 乌疆就是这样一个边境结合部。边多所说的两处发现既不在乡驻地,也不在新藏公 路近旁,而是须离开公路,在没有路眼但尚平阔的峡谷河滩上行驶几十公里。“丁 穹拉康”所在的山谷里有乌疆河流过。我看过边多他们拍的此地地貌。整条山谷稀 疏散布着几簇耐旱的小灌丛,只在远处沿河一带有少许绿意。作为神殿的洞窟孤零 零地守望着这荒僻之谷。 “丁穹拉康”高、宽各三点四米,进深三点五米。洞内壁画布局依其洞形为一 立体的曼茶罗形态,而洞顶则为一平面曼茶罗。仅仅数十年前,此洞壁画还保存完 好,常有四方百姓专程前来朝拜;直到六十年代,有一群农场工人来这条山沟打柴 (大约是挖掘红柳根),这山洞就成了天然的食宿站。不仅洞壁尤其洞顶经烟熏火 燎而面目全非,就连壁画人物的眼、鼻等部位也尽被恶作剧地挖了去;壁画上方本 来均匀镶嵌摆列的几排高浮雕泥佛,也全给抠走,只剩下一个个圆圆的窝痕。 在拉萨,邀上画家韩书力一道看了边多他们所拍的录像。韩当年在中央美术学 院当硕士研究生那阵子,就曾西出阳关,在敦煌莫高窟临摹了一段时间的壁画,自 魏晋经盛唐至宋元的洞窟艺术的风格流派都有着理性加感性的认识。进藏快二十年 了,差不多走遍了西藏境内所有的寺庙;近年来在巴黎等地,又有机会欣赏到西藏 及其邻近的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的早期佛教艺术。请他来判断了穹拉康壁 画的年代并鉴定其艺术价值,是合适的。 那些烟火痕迹是拂之不去的了。格外勉力地盯住画面――还好,有些局部依稀 可辨,某些片断还挺清晰。作为西藏歌舞权威的边多解释壁画上的一幅舞蹈图,说 这正是日土当地的古典歌舞“协巴协妈”,意思就是“男女舞者”。神态安详的舞 蹈者一臂扬起,一臂下垂,皆宽袍散发,长袖及地。另有一幅地狱图,有罪孽的灵 魂各依其生前之罪承受应得的报应:躺在刀丛上的,煮在油锅里的,腹大如鼓的, 腰细如蜂的,等等,皆作生动的苦难恐怖状。还有一些人物身份不明,有的束高发 髻,有的戴阔边毡帽和一种前香较长的帽子。这种长舌帽既像藏式金花帽,又像现 代太阳帽。壁画中能看清的建筑物是一座三层碉楼,楼壁上开有多个三角形窗,居 中方形窗内有一雍容妇人在凭窗眺望。 边多一再感叹说,他生长在西藏,走遍了西藏各地,见过多少寺院壁画,唯独 丁穹拉康与众不同,我赶忙随声附和。心里好生诧异:古格及陀林寺就已大异于前 后藏风格,这山洞越发行之太远,简直就是两码事。它更加自由洒脱,大方气派― ―这种异己突兀的风格是何时、何人、何以引入此处的呢? 一向矜持的韩书力也不禁激动起来,一迭连声地说,太好啦,太棒啦,真不可 思议,反正我被打倒啦…… 你们看,这些人物的造型多么概括生动,用线多么富有力度和弹性,设色多么 简约而鲜明,尤其经久难变的矿物色,在一片幽暗、斑驳的氛围中更显得多么辉煌 夺目;面对它们,我们如何体会不到西藏古格文化高古弥珍的意境,这种以浓墨厚 彩烘染出来的悲悯世界,正是西藏其它地方的宗教艺术所匾乏的…… 你们再看,这些绘画颜料,就是采自当地的矿物颜料及土质颜料,很单纯,就 只赭红、白粉、石青和石绿。面部肤色自然变黑处,是因为白粉中含铅,日久氧化 的缘故……至于绘画风格……它的绘制年代似早于古格王宫壁画。依据画风判断当 属南北朝时期。你们看,飞天裙据处理、曼茶罗图案以莲瓣相托,以及造型、设色、 手法等等酷似敦煌北魏壁画……当然,它的确切年代,与它有关的一系列情况,尚 需专家们深入踏勘并研究。 至于丁穹拉康的背景材料目前则无从稽考。平措旺堆只提供了一个仅存的传说 ―― 山洞神殿自天而降,仙女三姐妹看到这山洞未免低了些,一仙女以头相顶;不 料想洞顶又被拱得过高,另一仙女只好从上面又往下压了压,才算满意了。就形成 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当年仙女们修整山洞的圣迹还能看到。平措旺堆说,听老 辈人说,从前此地很繁华,何时衰落了,荒凉了,没人说得清楚。 在中亚、在中国,曾经有过一个并非短暂的洞窟艺术时代。今日之西藏、新疆、 甘肃、山西、内蒙、四川……所存艺术石窟何止成千上万,西藏保存下来的岩洞壁 画为数不少且正不断被发现。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谈到西藏 的洞穴数量极多:“有时是孤零零的一个洞穴,有时则是成群的洞穴。除了……鲁 克洞外,在努扎地区及昆伦还有一些洞穴,洞内装饰着壁画。显然,它们可以确定 是公元前两千年的壁画。在拉孜……在羊卓雍湖附近……在羌塘,雅隆和多扎宗…… 在西藏西部的擦巴隆、羌、穹成和其它地方也有为数众多的古代穴居人的居留地……” ――关于“确定了”的公元前两千年的壁画问题,如果不是印刷和翻译有误, 则不知有何依据。总之此前对此闻所未闻。 导演孙振华在扎达所发现并准备首次公布于世的多香等地洞窟壁画,由于始终 也未见图片,无从比较,在此且存而不论。 那一时代的黄金岁月以辉煌的敦煌艺术为标志为冠冕。把日土丁穹拉康壁画与 东向跨度为二千公里外的敦煌壁画作一比较和联想,是件格外有意味的事情。 早在公元三、四世纪的十六国时期,已成体系的西域佛教艺术,带着如同朝日 初上的磅礴气势,沿着“丝绸之路”行云流水般东迤,敦煌应运而生,从此开创了 历时千载的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可谓伽蓝灵胜,彩笔纷华,丹青千壁,盛极 一时!十五年前进藏途中的我们曾专程前往,当时由于对这领域的陌生因而妨害了 感受力。但那千佛洞的阵容、光彩不由人不为之怦然心动从而记忆深刻。 交流产生活力。敦煌欣然接纳了西来之风,同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画史 上称之为“改张琴瑟,变夷为夏”,即在各国通用的造像格式之外,又熔铸了中国 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使之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 艺术至敦煌盛唐时代已登峰造极。 敦煌本是中西合壁之物。据专家称,敦煌壁画直接受到龟兹壁画的内容、形式 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画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 艺术里则早已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营养,丝绸之路在从事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功绩 卓著,令人反倒忽略了它当年商贸活动的功利初衷。 沿西风东渐的这条艺术之路下行,是安西榆林窟的万佛峡、酒泉地区文殊山的 万佛洞,甘肃――陕西――山西……石窟群,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一直 延伸到中原,到南方的巴蜀,北方的内蒙和东北。自敦煌上溯,今吐鲁番地区(古 高昌)是一庞大的石窟群;再向西,则是著名的龟兹艺术的所在地克孜尔石窟群。 正南方,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于田(古和阗)――这是闻名世界的第一条贯 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这些当年名噪天下的要道重镇多已葬身黄沙。 提出第四条麝香――丝绸之路的常霞青肯定把中亚一带的地图琢磨了又琢磨, 并对日土注视良久,并在定睛冥想中产生了灵感―― 看吧,日土作为古代一朝之都,定有联络四方的通达之衙。它西去克什米尔的 首府列城不过三百公里;南去扎达、普兰,穿越喜玛拉雅山口沿古商道可径至尼泊 尔、印度;北上五十公里即善和,再上,大红柳滩,叶城,与第一条丝绸之路汇合。 何以名之为“麝香――丝绸之路”,盖因早在公元一世纪时,罗马帝国已经有 来自西藏的麝香。追寻其通往罗马的路径,既可认为是南下经印度,亦可认为北上 经日土――这使我突然想起小时起就听说的一句准格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在 此引用的是准格言的本体,无引申义。 日土既是推论中的古商道的枢纽,那么,丁穹拉康的壁画就不应是孤立的现象。 这一论点成立,则丁穹拉康的背景明晰;丁穹拉康与丝绸之路上的洞窟艺术的渊源 清楚了,则对这条文化古道提供了明证。 按,“乌疆”以其藏文本义分析,大约是(某)中心以北之意。 人们看待历史总难不偏不倚,不是昨是今非就是厚今薄古。古人司空见惯的生 活在我们看来也是奇迹。例如短命的隋王朝曾致力于经营丝路,竟能在张掖举办二 十七国交易会;敦煌学家黄文焕先生就曾向我谈起早在吐蕃时代,有使者自藏南的 山南颇章骑马出发,抵达敦煌时仅用了四十二天――怎样一条捷径,何其之迅,令 人格外困惑。令人视为畏途绝径的高山、戈壁、荒滩、雪原,古人出于经商的欲望, 传教的动机,军事的目的,是能够创造奇迹的。就一般意义而言,“条条大路通罗 马”是一超越时空的真理。 与星散于中亚的石窟艺术相当的另一普遍现象是岩画。这些暴露于光天化日之 下的石头画与那些深藏于洞窟之壁的色彩画显然并非共时共生现象。唯一相同点是 由北至南同样的贯穿于亚洲中部二线,而且这一线的岩画就其形象内容、风格规范、 凿刻手法等均属同一系列。 前年夏季的那一天,在拍摄了丁穹拉康壁画之后,边多他们又在平措旺堆的指 点下,沿着山沟蜿蜒曲折地大致向北前进。大约七十公里开外,就是岩画所在的 “齐吾普”――小人山谷。这是一条曾经有流水而今完全干涸了的河谷山沟,只留 下一滩曾经流水打磨过的砾石,不见茎草。乌疆河的源头则在其下的一条沟内。岩 画所在的垂直的页岩峭壁,因风蚀而斑驳。其上大面积地敲、凿、铭刻着野牦牛、 羚羊、山羊、鹿、马许多种动物形象。人物则有持盾者、格斗者、骑马者和舞蹈者。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无名作者沿石壁凿下曲折一线,假设成山路;其上均匀 地排列着数以百计的背有行囊的人物,各个大约十几厘米高,向着同一方向行进; 在某些地段,上下排列三四行之多。由于是侧面行走,难怪平措旺堆有“一条腿” 说。揣度“齐吾普”名称由来,大约因为画中的小人吧。 绘制手法有些是阴刻,有些是线刻,由于岩画形成并非同一时代和同一人手, 所以风格迥异。其中野牦牛的驼峰画得有滋有味,鹿的线条装饰性很强。有人被装 饰得像是南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有人又像是中原汉画像中的“羽人”。如果有人 从画中看到了类似飞船、外星人的形象,也不算牵强。大多人物画面以抽象而鲜明 的简单符号表示男女之别。由于此处岩画面积大,形象多,总体看来大气磅礴。韩 书力评论说,齐吾普岩画虽然艺术上不尽成熟,但其价值显然在艺术之外,作为古 代游牧部落艺术遗存仍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齐吾普一带已接近无人区,偶有牧人赶着羊群路过此地。如果“乌疆”含有 “某中心以北”之意,那么平措旺堆所说此地曾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过则是可信的。 但当时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形态,岩画中诸多形象尤其负重的 小人是何含义,出于什么功利目的,至少现在无人能回答。 我的日士之行只看到了最容易看到的日木栋岩画,它就在狮泉河――日土公路 靠近县城的路边山壁上。面积及数量不及齐吾普,只画了牛、羊、鹿等动物和穿三 角裙袍的人像。令人生疑的是有几组鹿、狗图线条格外流畅圆熟,极富装饰色彩, 不像古人所为。对于各地岩画的真伪问题的确定成了问题。韩兴刚也吞吞吐吐地证 实了这一点。日木栋岩画由于所在地的便利,已非全部原作,来自拉萨等地的画家 游客们有意无意地留下了痕迹。并非全都是恶作剧,有人只是尝试一下制作工具及 观察效果。有些真正是打算以假乱真耍弄后来者的。韩兴刚心怀叵测,在我倚着绝 壁,冒险拍完差不多全部画面后,才幸灾乐祸地告知了这一点。南希当然也大上其 当,并把幻灯片拿到美国去放映了。格勒虽未同行,却把相机交给了韩兴刚,请他 代拍岩画。他不敢捉弄格勒,所以格勒现存的日木栋岩画资料基本可靠。 离开日木栋岩画前,韩兴刚又丁丁当当敲凿了一批动物画。他说下次再来,还 准备用汽油喷灯烧灼画面进行仿旧处理。 我曾两次去过藏北高原腹地的绒马区加林山,那里远在日土以东千里之外,有 众多的石头画,是刻在一种含铁质的有青褐色光泽的大小石头上的。多为动物形象 而少见人物。双湖以南文部扎仓一带也有这类石头画,也许画家们的情致相通,韩 书力就曾提醒说,加林山石画已有不纯因素了,与他同去的画家在那里留下了手迹, 而且都刻在容易搬动的较小的石块上。 岂止画家!和我一路前往的与美术无缘的人也曾在加林山的石面上凿来敲去, 待我第二次去看,还在,而且经风吹日晒都如史前的古旧了。 原始岩画现象如同叶脉一样延伸展布于亚洲大陆。我已沿这片叶脉的主干―― 南向印度、北抵阿尔泰――浏览过差不多所有岩画点,是通过实地踏勘和图片录像 浏览获知的。长达万余里的石头上的形体生命,自成世界,纵贯中央亚细亚。花环 围绕着乘骑,以舞姿行进的人们(印度岩画);打猎者、舞者、杂技者的群体(拉 达克岩画)、背负行囊沿山道侧身行走的小人队列(日土);形单影只的牦牛野羊 (双湖);猎获(和田);站卧、衣裸的男女们(呼图壁);步猎骑猎、繁殖格斗 (阿勒泰)…… 往古时空通过这些群体形象存活于石质档案中。 据我所见,这一万里主脉上的岩画除呼图壁之外,一应内容、风格、手法大同 小异,具有朴实稚拙、简约粗放的总体风格。呼图壁岩画与它们有三点不同,一是 主题为较单一的生殖祈望,二是人物竟大到真人大小,三是画技圆熟,颇具几何式 的古埃及之风。而呼图壁岩画与齐吾普岩画中皆有小人群。 原始岩画分布地域散漫而广大,时间跨度想必漫长。有人认为,世界范围内的 山地岩画出现的上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亦即万年之久;至于下限,我认为可截止 到文字出现之时,我是联系了西藏岩画情况得出这一结论的。 原因之一,迄今所发现的岩画,大都位于人迹罕至之处甚至无人区――当然, 不存在在有人区而未被发现的岩画――而这些地区的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显然是适于 人类生存的,并且都留下了某些传说和痕迹。而正因为千百年来少有人烟,才使岩 画免遭损坏,得以保存至今。例如藏北加林山一带的广大荒漠地带,本是近二十年 来才开发的无人区,但该地区并非自古无人居住已成常识,因为藏北经常发现旧石 器和细石器,有些地方还残存某些废墟及尸骨。 其二是,就岩画内容看,几乎尽是自然与生活画面,而不见今日各类宗教痕迹。 据此判断应为早期人类所为。尤其西藏,千余年来佛教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生活与艺术无不带有宗教色彩,即使民间的各式工艺如编织、绘画、雕刻、敲铸, 也少有纯自然图案。 其三是,在石壁上作画,不全是亚洲人特有的兴趣。在人类童年曾形成全球现 象。但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笔文字,这种游戏便就中止了。 至于以岩画的制作手段和画风来判断年代,则大大地不足为凭。何以见得?因 为我一向认为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即使远隔一个千年、两三个千年,一万里, 两三万里,远隔不同时空也源出同一个原始思维。现今西藏的石雕、经板雕,不是 专家就难以鉴别其年代和价值,而我就时常惊惊乍乍宣称发现了一件珍贵文物,但 有人随后考证说那只是一件新刻的六面棍;在长江源头的格拉丹冬冰峰下,就只住 着一户牧民。藏历新年,主人在帐篷内壁拿酸奶用手指抹画出一只羊子,寓有牲畜 兴旺之意。我一眼望去就发了呆:那羊子与遥远的加林山石头上刻的羊子一模一样! 时间、空间跨度大而画风类同,只能以源出同一思维来解释了。这个同一的思 维应当是牧猎文化的原始思维。岩画现象因此就成为中亚游牧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 存。印度――克什米尔――日士――文部、双湖――和田――呼图壁――阿勒泰…… 一线岩画之链中,近几年发现的藏北高原的几处岩画作为重要的补充链环而特别具 有意义。 这一意义首要的表现在对于研究青藏西部地区史前史、宗教史、人类文化史、 美学史提供了形象资料,并隐约提示着原始人群的生活内容、宗教情感和文化情境。 其意义还表现在对于现代美术方面的。以毕加索、马蒂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美术 大师以及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的立体画派、野兽画派、超现实主义等等都从非洲的、 大洋洲的原始艺术和北美印第安人的艺术中汲取过营养和灵感,寻找过内容和形式。 原始艺术的这一诱惑和影响持续至今。西藏的当代画家们纷纷前往日土、双湖,考 察观摩,以各种方式把这一存在介绍出去,”并作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之中。 这一发现的特别意义还在于,藏北荒阒的无人区由此添加了几帧文化风景。它 曾经人为又大大地自然化了,由人参与其中的往古岁月向人们传递着久违的信息、 精神和灵气。 面对贯穿亚细亚中部的万里岩画画廊,按照一向的思想方法,不免想要探究何 为源,何为流,何为中心与边缘。但这类问题却不是单凭道听途说和灵感萌发就能 得知答案的。尽管想象一般都比事实本身更具魅力,寻求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一点儿 也不亚于到达目的地,尽管如此,我在试图驰骋想象力之时,不免畏惧于学者专家 们严谨目光的注视而有所收敛。既然走马观花中不具备进一步考察取证的条件,我 还是就此打住为好。 但古远时代的阿里却就生动地翱翔起来,它翩飞于脑际挥之不去。格勒、常霞 青以及一切关注阿里的人们的疑窦,由于边多的发现展示了解惑的可能。古阿里将 就此真切地渐显轮廓,如同阳光驱散晨霭。我依稀感应到了在那个老迈时光中,承 载游牧群落的中亚大地和谐的气息、迷蒙的光影。象雄的上限就柔和地融入这一派 光影之中――岩画,即此一时代的永恒之忆。 ……中亚成为大陆桥,古人在其上东奔西走。我分明感应到了古象雄大地的微 微悸动。商旅,驼铃,艺术大师的手迹足痕,一一消隐于丁穹拉康的壁画中。作为 那条“麝香――丝绸之路”的残余信息,那一时代将由此澄明。 日土,揭示阿里历史文化谜团之钥? ……一片辉煌的电声由弱渐强、由远及近涨潮般汹涌而来,拉开了峥嵘芬芳的 敦煌时代的序幕。悠远绵长的是自西天飘逸而来的丝绸之路,优雅顿挫的是灵采飞 动的丹青彩塑。黄钟大吕,金声玉振,激越飞腾,繁华如梦……喜多郎的一曲《敦 煌》,将纵向历史横亘于前。 曾存在过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如同充满活力的西风带,鼓荡着、催生着东西方 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生长。在这个千年间,阿里的一度繁盛并非孤立现象。它既可能 是空间之链中有形的一环,也是时间之链中无形但有机的一环。如果它确切地未曾 成其为干道主流,至少也被那一汪洋激荡过波及过,并迸溅起美丽的浪花,从而使 岁月在塑造阿里历史文化艺术之雕时不可免地同时烙印着那一黄金时代的痕迹,从 而使古代阿里焕发出光彩声色。 贫穷与闭塞互为因果,繁荣与开放互为因果。丝绸之路的形而上意义在于它意 味着开放交流之后的繁荣兴盛;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在于提示这一点:对于文化来 讲,封闭无异于近亲繁殖,必然退化;开放则意味着提纯复壮,自我更新。敦,大 也,煌,盛也。敦煌,不仅仅特指那个已半掩于沙漠之中的古城,它同时成为这一 历史经验的象征。 兴盛过千年,衰落又是千年。世界在此期间已发生根本变化:文化中心西移, 力量对比改变。重新整合过的当代世界仍然遵循了钢铁的自然法则的物竞天择、优 胜劣汰、弱肉强食;在文化方面,我认为情形有所不同:旧有的文明兴衰观似乎不 再时髦,各古老民族有了重新振兴的可能与机会――以往的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曾判 定中国文明是一僵死的文明,死而未僵的文明。无论这结论正确与否,不等于就宣 判了中国该死。中国人还在。若想恢复古代中国在旧日世界中泱泱湟湟中心大国之 地位未免不合时宜,但做等闲之辈,当世界舞台上跑龙套的配角也非中国存在的价 值所在。关键在于革除弊端,推进改革,这叫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挣脱桎梏,真正参与世界,直至导向未来世界文化的伟 大革命:走向大同――全球范围内各文化群落间的相互影响,并非差异的消除,而 是歧义并存,”同中有异,各自保存张力,又相互贯通融合,这就叫大同。正如见 过世面因而豁达的普兰人,看重并珍藏着他的古典服饰和原始歌舞那样。有人称这 类现象为文化反弹现象:世界生活方式愈趋同一,则愈能发现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 色。 由于到过阿里,便自视与阿里有缘;由于爱阿里,窃以为就拥有了对阿里的某 些权利。如果今日阿里允许我向它进一言,我将不胜荣幸。这个发言首先基于这一 认识和愿望:现代化是可以输入并可现成地收受的;阿里可以作为人类学家美好理 想的实验基地――传统加现代化。 不是设计,是向往。从杨松的谈话中我得知至少有两点经验对干这一地区、对 于这一理想的实施是有意义的。 其一是开放和今后更大规模的开放。阿里地处多种文化可能的交汇之地。半个 包围圈外的那个善于经商的宗教地区与此地的密切交往,如果不能达到如费孝通先 生所预测的构成藏族现代化的启动因素,起码可以成为这部社会机器的有效润滑剂。 待到阿里地区原定的口岸全部开放的规划稳步付诸实施,届时阿里将占有天时、地 利、人和之便――现代文明将从传统观念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打开缺口,乘帆直上, 驶入腹心地带。 其二是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光电站的建立。电视这一影响人们观念最为有效的工 具的普及,所产生的效应是显著的和深远的。在亚洲大陆腹地,辽阔的草原牧场, 原本一无所求的牧人将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外部世界的模样,去欣赏、羡慕人家的生 活方式,并尝试和选择自己更合理、更文明、更美好,当然也力所能及的新型的生 活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调整和选择,首先需要把世界摆放在他们面前。 我对于阿里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来就因为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虽然不完 全的缩影。对于阿里的今日发展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原因相同。这叫做改换空间位 置和观察视角,重新并进一步换取所期求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位置也是一种性 质。藏民族不仅在体质上属东方民族的蒙古人种,与蒙、汉等民族接近,就宇宙观、 自然观、人生观、宗教观乃至思维方式、性格气质,与它接近的民族都具有同一性 而尤典型。假如今后我打算深入东方文化领域,藏文化可作为优良的切入点。当然, 打算进入这一领域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甘于寂寞、兴趣持久、上天假我以高寿。 但目前尚不能进入,因为无法超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某些来藏旅游的西方人曾以爱惜西藏文化为由,主张现存的生活模式不要改变。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主张。贫穷、闭塞不应是历尽艰难竭蹶的西藏人所应 继续承担的重负。理想的阿里风景应当是:传统加现代化使这里更具诱惑力。到那 时,阿里就不仅仅作为遗迹与活化石供人观赏和缅怀,一切重道义、有良知的世界 各地的人们都将满足而欣慰地赞叹:阿里真不错! ……喜多郎的电声已卷送起漫天黄沙,在旷野中尖锐地呼啸。所有的一切尽被 风沙掠去,季节风年复一年地吹过,季节河一年一度地兴衰,漠野扩大,鸣沙山年 年看涨。丝绸之路溘然而去,了无踪痕,它只留下了那一时代的飘渺记忆,留下了 古城废墟荒草萋萋,留下了莫高窟依然灼灼的千壁丹青,留下了珍藏的藏文文献。 还留下了一个沿古商道而来的异型宗教,一些有异于中原文化传统的群体。 留下了令今人思之再三、回味无穷的一个启示,一个命题。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