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夺权(5) 他说:“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 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 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 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 但这篇演说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所有国家享有同等待遇,特别是在军 备方面。 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将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认为,从希特勒的演说来看,他是“讲道理”的, 他的“平等待遇”的要求也是“合理”的。 但是在裁军会议上,多数协约国主张在8 年之后才肯降低军备达到与德国“平 等”的水平。 希特勒恼火了。 他本来是想扩充军备而不是裁减军备,正想找个借口摆脱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的羁绊,协约国的意见正好给了他口实。 1933年10月14日,他突然宣布,由于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德国以“和平待遇”, 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同时,他宣布解散国会重新举行大选,并将他退出裁军会议的决定付诸全国公 民投票解决。 他还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向军队发出秘密指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 行动,军队要进行武装抵抗。 1933年11月12日,德国国会议员选举和全国公民投票同时举行。 11月12日是德国“国耻日”(1918 年停战纪念日) 的后一天。 希特勒在争取选票和赞成票时说:“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我国历史上成为得 救的一天――历史将这样记载:在11月11日,德国人民正式丧失它的荣誉,而在15 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它的荣誉。” 投票前夕,兴登堡总统也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支持希特勒。 11月12日投票结果是:合格选民有96%参加了投票,其中有95%赞成德国退出 裁军谈判,92%赞成前国会提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纳粹党籍的国会新议员候选人。 希特勒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在公民投票和选举后的第三天,希特勒邀见波兰新任驻德国大使约瑟夫・利普 斯基。 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说,德、波双方同意“用直接谈判的手段来解决两国共同 有关的问题,并且为了巩固欧洲和平,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使用武力”。 1934年1 月26日,德国又与波兰签订了为期1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本来想以与波兰签订和约来树立他“热爱和平”和“实行睦邻政策”的 形象,但他支持的纳粹党徒暗杀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的行动却险些使他栽了跟头。 1934年7 月25日,纳粹党卫队第89旗的154 名队员身着奥地利陆军服闯入奥地 利联邦总理府,开枪击中陶尔斐斯的喉部。 别的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广播了陶尔斐斯已辞职的消息。 陶尔斐斯因伤致死,库特・冯・舒士尼格率领政府军很快控制了局势。 mpanel(1); 奥地利的保护国意大利也迅速做出反应,紧急调4 个师进驻勃伦纳山口。 希特勒对此事件开始喜形于色,不久便感到担心。 他缩回去了,把准备欢呼陶尔斐斯下台的广播稿,改成对“残忍的暗杀”表示 “遗憾”的声明,并宣称这是奥地利的内政。 他还召回了德国驻奥地利公使,并将副总理巴本派往奥地利充任公使,以完成 “恢复正常和友好关系”的使命。 希特勒当时还不敢过于暴露他的扩张野心,因为他的“重整军备”计划刚起步 不久,同时他面临着和平收复萨尔的问题。 为了收复萨尔地区,希特勒上台后即指定专人负责笼络萨尔地区各派别,结成 统一战线,并广泛持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35年1 月13日,萨尔地区就归属问题举行公民投票,结果以47?7 万票对4 ?8 万票的压倒多数同意萨尔回归德国。 希特勒借此机会公开宣称,德国再没有对法国的领土要求了,意思是说,德国 已放弃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领土要求。 英、法见希特勒的举措不似好战的样子,遂于1935年2 月初联合向德国提出了 包括军备平等和订立东方洛迦诺公约的全面解决办法的建议。 2 月14日,希特勒做了含糊其词的答复。 希特勒对这个建议中的“军备平等”原则是欢迎的,因为这可以使德国能够无 拘束地公开重新武装;对签订东方洛迦诺公约则是反对的,因为搞中、东欧集体安 全会捆住他侵略扩张的手脚。 他希望与别国签订双边条约,因为这种双边条约即使撕毁了,牵扯的主要是一 个国家,在国际上不会有多大影响。 希特勒知道,英国是主张给予德国军备平等的,而法国则是极力主张签订东方 洛迦诺公约的。 因为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分别订有互助协定,所以对欧洲东 部安全是比较关注的。 “怎么分化英国和法国呢? ”希特勒想。 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随即建议分别与英、法举行会谈,并邀请英国外交大臣 约翰・西蒙爵士到德国来举行初步会谈。 约翰・西蒙欣然表示同意。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