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莫斯科城下大决战(2) 现在人力所能做到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 本年度最后一次决战今天开始。”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军统帅部准备进行坚强的抵抗,特别注意组织西部的 防御,以阻止敌人突进莫斯科。 苏军准备用顽强的抵抗消耗敌人,赢得时间,以便组建新的兵团投入反攻,消 灭德军主力。 在西部防线上,迎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苏联红军,计有3 个方面军,即科涅 夫上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布琼尼元帅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叶烈缅科上将指挥的 布良斯克方面军。 这3 个方面军共有95个师,但其中许多师都不满员,而有些则是新编师,既不 会打仗,更缺乏战斗经验。 苏军共有125 万人,7560门火炮和迫击炮,990 辆坦克和680 架飞机。 交战双方都在莫斯科方向上集结了强大的部队,但在兵力和兵器方面,敌人都 占明显的优势。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市党组织的帮助下,一方面在莫斯科以西修筑纵深防 御工事,组建大量的民兵营,另方面是从远东和中亚调遣大量部队增援莫斯科前线。 此外,国防委员会还决定组建25个海军步兵旅,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和在其他战 线作战。 9 月30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实施“台风”行动。 包克元帅以其所部75个师倾巢出动,从南部的奥廖尔地域向布良斯克进攻,企 图消灭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从西面的斯摩棱斯克地域向维亚济马进攻,企图消灭 苏联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从而为占领莫斯科扫清道路。 德军坦克兵团威力强大,进展迅速。 10月7 日,在维亚济马附近合围苏联两个方面军的主力,战斗至13日结束。 在南部,14日苏军在布良斯克南、北分别遭到合围,23日战斗结束。 部分苏军突出包围圈,其中有些人回到原来的部队,有些留在敌后参加游击队, 很多人被俘。 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战役中,据德国公布的材料,苏军被俘66?3 万人, 其中有3 位集团军司令,损失了大量坦克和火炮。 德军乘胜向莫斯科进攻,10月的苏联首都形势是非常危急的。 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0月10日任命朱可夫上将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原预备队方面 军并入西方方面军,由朱可夫统一指挥。 10月17日在莫斯科西北面组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任司令。 莫斯科西南面仍由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守。 最高统帅部积极调遣兵力增援西方方面军。 在10月初的一周之内,派往西方方面军的部队就有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 40多个炮兵团和其他一些部队。 莫斯科的工人组建了25个独立营,经过短期的训练,便开赴前线,投入战斗。 几十万市民( 主要是妇女) 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mpanel(1); 前线的战斗越来越激烈。 10月18日,德军占领了莫斯科西面的莫扎伊斯克,接着就急切地想沿着最短的 途径扑向莫斯科,把进攻的重点指向沃洛科拉姆斯克。 守卫这一地区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6集团军。 他们打得英勇顽强,所部潘菲洛夫将军指挥的第136 师表现尤其突出,连敌人 也承认其坚毅镇定。 德军第5 步兵军军长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依仗构筑完备的阵地…… 和密布的地雷,俄军第136 师…… 进行着惊人的顽强战斗。” 正是这些坚毅顽强的苏联军人用血肉挡住了希特勒匪军闯入莫斯科的进攻。 到10月底,希特勒“台风”行动的两大目标――消灭苏军和占领莫斯科――都 没有达到。 德军疲惫不堪,被迫休整。 话分两头。 在莫斯科市内,10月16日,国防委员会已做出决定,进行疏散,把一部分党政 机关和全部外交使团撤退到距莫斯科800 公里的古比雪夫,同时把一些国防工厂、 科学文化机构也迅速迁出。 留在莫斯科的是:党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由总参谋部重要 工作人员组成的作战组。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 他是联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政府首脑、国防委员会主席、陆海空三军最高统帅, 还是国防人民委员,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在前线战斗最紧张的日子里,斯大林一连几夜没有离开办公室。 每天只在小休息室里打上两三个小时的盹,其余时间都在忙着同总参谋部的将 领们、政治局委员们做出某些决定,安排某些事情,召见某些人。 10月17日( 或18日) ,斯大林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和军方主要负责 人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来。 他们是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米高扬、贝利亚、沃兹涅先斯基、谢尔巴科夫、 卡冈诺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总参谋长) 、阿尔捷米耶夫( 莫斯科卫戍司令) 。 斯大林同大家互致问候,请他们坐下,然后立即开始发布命令:今天立即撤退 主要的社会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各大企业一律布雷,准备在莫斯科失守时起爆。 在莫斯科城外各条路口设置反坦克和反步兵障碍物。 这时斯大林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万一。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