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大西洋海战(1) 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大败隆美尔、艾森豪威尔一路杀向突尼斯时,丘吉尔踌躇满 志,欲为盟军制定今后的战略方针,要求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会晤,共商大计。 罗斯福觉得应把斯大林叫上,免得让人有盟国不团结之感。 但此时苏军正把德国重兵围于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军务在身,婉言谢绝了。 罗斯福、丘吉尔二人颇感失望,随即商议会晤地点。 罗斯福说由于美国总统不能远离美国,也不能去英国,但可以去有美军驻扎的 地区,如冰岛和北非。 冰岛此时正逢隆冬,冰天雪地,终日雾气腾腾,飞行危险。 两人自然选择了四季如春的法属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萨布兰卡。 为了安全,这次会议严格保密。 1943年1 月12日晚,丘吉尔登上一架美制C ―46型运输机,离开伦敦,穿过大 西洋漆黑的夜空,飞向卡萨布兰卡。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罗斯福于1 月9 日离开华盛顿。 总统专列先到了巴尔的摩,然后南下到了佛罗里达的迈阿密。 从那里乘上飞往非洲的飞机。 罗斯福在1932年以后就再没坐过飞机,对这次旅行非常满意。 14日下午,到达卡萨布兰卡。 此时丘吉尔已在卡萨布兰卡住了两天。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两国的战略方针问题。 讨论盟国在北非肃清德意军后的行动。 这是英美两国高级将领、政府要员多次讨论、悬而未决的问题。 之所以悬而未决,是因为两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英国是欧洲的岛国,世界海上霸主。 几百年来,英国依靠自己的制海权,在敌国兵力难以迅速集结的地区登陆,与 当地同盟军一起以持久战削弱敌人,最后迫使对方接受对英国有利的和平条件。 这就是英国传统的“间接战略”。 英国在第―次世界大战中派出几百万远征军,在法国和比利时,实施“直接战 略”与德军血战了4 年,却战绩平平。 这一教训更让英国人相信,必须实施“间接战略”。 首先扫清德国的外围,通过轰炸、海军封锁、颠覆和破坏,削弱德国,尔后在 时机成熟时,再令大军在法国北部登陆,横扫西欧,直捣德国心脏。 基于这种思想,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元帅、英美参 谋长联合委员会英方首席迪尔元帅,都主张盟军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后,在西西里 岛或撒丁岛、巴尔干半岛这些欧洲大陆边缘地带登陆,牵制、削弱德军,将意大利 逐出战争,把土耳其拉入反法西斯阵营,在南欧开辟对德作战的战场。 在德军被削弱后,再大举在法国北部登陆。 mpanel(1); 但英国的战略方针遭到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 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的反对。 美国没有经历过英国的那种战争经历,主张凭借盟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海军 优势,直接大举在法国北部登陆,在佛兰德和法国北部与德军决战,围歼德军主力, 直捣德国腹地,结束战争。 而在南欧开辟战场,势必要影响在法国北部的登陆计划。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军方,不愿被卷入欧洲国家之间复杂的纠纷之中,而替 英国出力恢复其在东南欧的影响。 美国同英国虽在1941年春就达成《ABC ―1 参谋协定》,确定了“先德后日” 的战略方针,并在1942年12月肯定了这一方针,但美国人担心,一旦对德国战争结 束,英国人会退出战争,不承担对日作战的义务,把太平洋战争的重任推到美国身 上。 马歇尔最担心的就是:“狡滑的英国人捉弄了天真的美国人。” 基于这种考虑和担心,马歇尔将军主张一俟北非战事结束,盟军就立刻挥师北 上,在英格兰集结兵力,在法国登陆。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则主张增加分配到太平洋战场的兵力、兵器的比 例,从现在的15%,增至30%,加大对日本的压力。 卡萨布兰卡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在1 月14日的第一次会议上,英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阐述了英国的战略方针。 他首先指出:战胜德国潜艇对于战胜德国至关重要,“所有的进攻行动都受到 船舶不足的掣肘。 如果我们不能制服德国潜艇,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布鲁克接着谈及地面战略形势:德国在苏德战场和北非都处于守势,其同盟国 失去信心,因此在1943年战胜德国并非不可能。 最好的办法是尽力援助苏联,加强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实施两栖登陆。 而登陆地点应选在交通不便,德国难于迅速集结、屯集重兵的地区。 他说:由于中欧、西欧交通发达,德国在12至14天内能把7 个师从东线运到西 线。 但由于阿尔卑斯山天险,德国在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把1 个师运到意大利或巴尔 干。 为了防御漫长的地中海北岸,德国将被迫屯集兵力,并把兵力分散部署在漫长 的海岸线上。 因此在地中海地区发动攻势, 可以保持对德国的压力,其对苏联的援助效果, 要大大超过冒险在法国北部登陆,并很可能将意大利逐出战争,让土耳其卷入战争。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