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隐蔽之下的紧锣密鼓(6) 尽管龙德施泰特是位失败主义者,但其名声、战绩和他麾下的德军仍令盟军顾 虑重重。 可他本人却并不这么看。 由于希特勒四处插手,弄得将军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龙德施泰特经常咒骂希特勒:“没有希特勒的批准,我连前门的岗哨都不能调 到后门去! ”隆美尔这位最受希特勒宠爱、盛气凌人的后起之秀,更令老元帅气恼。 隆美尔虽为龙德施泰特的下级,但名望和地位却在老元帅之上,经常越过龙德 施泰特直接与希特勒联络。 老元帅认为自己的权威被冒犯,自己这个西线总司令只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空 衔而已。 龙德施泰特当然不甘心被搁在一边儿,不久就同隆美尔因西线抗登陆的战略方 针、装甲部队的指挥权,发生激烈的冲突。 隆美尔认定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他根据自己同盟军作战的经验认为,德军 应将所有的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前置,在海岸线设置障碍,密布地雷。 只要盟军一登陆,立刻发起反击,把盟军消灭在海滩。 “成败关键在于登陆后的24小时。” 因此,他要求西线装甲集群应归自己的集团军群指挥,而不是归西线总司令。 但龙德施泰特认为海岸线漫长,德军不可能处处设防,因此主张纵深防御,在 法国内陆进行机动防御。 他嘲笑隆美尔没有战略眼光,只懂战术。 德国装甲战专家、西线装甲群司令施韦彭堡将军对隆美尔也极不满,痛恨隆美 尔无视他在东线的经验。 隆美尔要求把装甲部队前置的主张,在施韦彭堡眼中无异于商店橱窗里的装潢, 是盟军舰炮的祭品。 他坚决反对隆美尔插手他的装甲部队,支持龙德施泰特,主张将装甲部队集中 部署在内陆舰炮射程之外,即巴黎周围。 结果,德军西线三位最重要的指挥官出现战略方针和权力之争。 两派针锋相对,互不让步。 最后希特勒出面了,做出了一个极昏庸的决定:西线的装甲部队由最高统帅部 指挥,装甲师的调动须经希特勒批准;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只有权调动一个装甲师, 即在卡昂附近的第21装甲师。 希特勒虽然同意隆美尔的战略方针,但这个决定其实是剥夺了西线总司令和B 集团军群司令对装甲部队的指挥权和第15集团军的调动权,也就夺走了隆美尔手中 最锋利、最令盟军胆寒的利剑。 希特勒做出这个荒谬的决定,铸成最后的战役失败。 但他似乎摆脱了“坚韧”计划的影响,开始越来越注意诺曼底,觉得盟军登陆 后的首要目标是瑟堡。 4 月6 日,希特勒对约德尔说:“英国人为对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 从他们最近实行的限制等措施来看,他决不会按常规办法干的。 我不能不感到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寡廉鲜耻的伪装罢了。” mpanel(1); 他指着诺曼底道:“我赞成把全部部队调到这儿。” 但希特勒没有把驻加来精锐的第15集团军调到诺曼底。 隆美尔觉得诺曼底防御过于薄弱,于是把精锐的第352 师调到诺曼底的“奥马 哈”滩,以惊人的精力营建“大西洋壁垒”。 从诺曼底到加来,德军和征来的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修工事,埋地雷。 其工事设计之巧妙,之坚固,种类之多,布雷区面积之大,远远胜过日本军队 在太平洋岛屿的防御工事,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 在隆美尔拚命修工事的同时,盟军“霸王”行动的准备工作也进入最后阶段。 从1944年2 月到6 月6 日登陆(D日) ,盟国的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对法国的铁 路、公路系统进行了连续4 个月的猛烈轰炸,以把加来和诺曼底区孤立起来,阻滞 德军增援。 盟国航空兵在4 个月内对80个铁路、公路目标袭击2 万架次,投弹7 ?62万吨, 摧毁了其中的51个,严重破坏了25个。 在D 日,加来、诺曼底周围240 公里内75%的铁路不能使用,900 多台机车和 1?6万节车皮被炸毁,整个法国西北部铁路系统一片混乱,陷于瘫痪。 在空军进行战场遮断的同时,在英国的英美加三国军队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临 战训练。 盟军选择与诺曼底相同的海滩,反复进行实兵演习。 建立训练基地,仿造海滩的岩石、峭壁、壕沟、铁丝网、暗堡、反坦克壕,让 突击部队不断演练。 对空降部队的训练也精心安排。 盟军先制出空降地域的详细模型,树木的高低、房屋的大小,都按正确的比例 制造。 然后飞机从模型上方飞过,拍成电影,模拟成飞机从诺曼底上空飞过的景象。 空降兵反复看这部黑白电影,再看加上蓝色滤片镜拍成的片子,以体会在月光 下空降的情况。 5 月3 日至8 日,盟军进行全过程最后一次联合演习。 5 月15日上午,所有盟军将领和英王乔治六世、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战时内 阁成员聚集在伦敦圣保罗学校一所哥特式建筑物中,最后复审“霸王”计划。 室内鸦雀无声,气氛紧张。 英国海军大臣坎宁安后来回忆道:“万一德国人白天来一次大规模空袭,从房 顶落下颗炸弹,后果真不堪设想。”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