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从雅尔塔到齐格菲防线(1) 马耳他,1945年2 月2 日午夜,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怀着不安的心情,同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一起前往卢卡机场,准备从那里飞到苏联克里米亚的雅 尔塔,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会晤。 23时30分载着英国、美国首脑和政府随员的20架美制C ―54“空中霸王”式运 输机和5 架英制“约克”式运输机,吼叫着冲破蒙蒙雨雾,腾空而起,向东飞去。 丘吉尔在飞机起飞后就爬上床,呼呼睡去,似乎把一晚上的不安都忘得一干二 净。 将近5 年来,丘吉尔首相遇到的烦心事可谓不胜枚举,但只有一件事让他没睡 着觉:1941年1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尔士”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 洋舰在马来西亚东海岸被日本飞机击沉。 一晃4 年过去了,轴心国的气焰已被盟军和苏军打了下去,意大利早已投降, 纳粹德国的寿命不会太长,日本军阀也在劫难逃,不出18个月就会被打败。 在这胜利前夕,丘吉尔想起了26年前的巴黎凡尔赛。 当时德意志帝国终于被打得双膝跪地,乞求和平。 它的盟友奥匈帝国分崩离析。 欧洲人渴望已久的和平终于实现了,“结束战争的战争”结束了。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聚首凡尔赛,为战 后世界设计了蓝图。 但20年后,德国竟死灰复燃,重燃战火,把整个欧洲和世界都拉进比上次大战 更残酷、时间更长的战争中。 现在终于胜利在望,可身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知道,这场仗决不是靠英国或苏 联两家打赢的。 这场仗的结局是由美国决定的。 丘吉尔坚信,没有美国参战,决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没有美国参战,英国也 不可能阻止或赢得下次欧洲大战。 丘吉尔没有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抱什么希望。 几十年来,丘吉尔,或者大多数英国人,都怀着厌恶、甚至仇恨的眼光注视着 苏俄。 对于丘吉尔这个反共骑士来说,他始终没有忘记苏俄在1918年单独与德国媾和, 致使德军集中兵力于西线,几乎打败协约国。 所以他本人力主派兵干涉苏俄,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 他没有忘记英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外甥、俄国沙皇尼古拉・罗曼诺夫二世一家被 布尔什维克枪杀在叶卡特琳娜堡的地下室里。 丘吉尔更没有忘记苏俄几十年在欧洲、亚洲和全世界鼓吹革命…… 丘吉尔虽然没有把这次人类大劫难归罪于苏联和斯大林,但对斯大林在战争中 的许多做法记忆犹新:同纳粹瓜分波兰、恃强凌弱入侵芬兰、为纳粹德国打败法国 而欢呼雀跃。 更让丘吉尔不安的是斯大林对待波兰的态度。 英国是为波兰的独立而向德国宣战的。 波兰的流亡政府一直在伦敦。 波兰军队忠实地跟随英国军队转战西欧、北非、意大利。 mpanel(1); 斯大林却把1939年落入苏军之手的上万名波兰军官枪杀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 林,并在卢布林建立亲苏的民族委员会。 1944年8 月又借刀杀人,见死不救,听任德军镇压华沙起义者,使波兰流亡政 府的国内组织元气大伤。 更有甚者,1945年1 月5 日,苏联宣布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 府。 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没有承认这个政府。 丘吉尔知道,他必须给波兰流亡政府一个交待,这种交待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波 兰一国国界。 更让丘吉尔担心的是,苏联红军正如决堤之水,席卷东欧诸国,进击德国。 一幅不祥的战后政治地图出现在丘吉尔的眼前:苏联把整个东欧纳入自己的控 制之下,德国被摧毁了,法国虚弱不堪,英国多少年来苦心维持的欧洲大陆均势已 荡然无存。 能与苏联在欧洲大陆抗争的只有英国和美国。 但当年曾执世界政治之牛耳的大英帝国,已经被这场战争弄得民穷财尽,力不 从心。 丘吉尔在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与己同文同宗的美国兄弟能发 挥巨大影响,在处理战后问题上与自己一道,不仅要彻底使这场孕育出两次世界大 战的是非之地――德国,老老实实,今后不再东山再起,更重要的是要在雅尔塔与 斯大林争一高低。 在雅尔塔会议前夕,丘吉尔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使这位老牌政治家意识到,现在该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丘吉尔预感到即将召开的会议将命运攸关,影响深远。 1 月5 日,他致电罗斯福总统,希望在赴雅尔塔之前,与美国总统会晤,取得 一致。 为此,丘吉尔和随行人员乘坐2 架“空中霸王”式运输机飞抵马耳他,罗斯福 总统也在几天前乘“昆西”号巡洋舰从美国驶来。 在罗斯福总统到来之前,英、美两国最高军事领导人――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 ―布鲁克、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及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参谋长比尔德・史密 斯先就欧洲盟军的战略问题举行会议。 但是,面临着胜利,英美军方领导人却各执己见,会议几乎破裂:马歇尔将军 支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宽大正面战略,即肯定蒙哥马利担任主攻的同时,必须保证 其南翼的安全。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