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1 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古典文明时代最明显、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在这一时代里,首次出现了一个所 谓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一个内部各地区正开始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 体发挥作用的欧亚大陆。拿欧亚大陆约公元前1500年时的地图与约公元200年时的地图 作一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欧亚核心区的实质(见图6和图10)。早期的各帝国几 乎完全限于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区内,看起来就象汪洋大海般的野蛮状态中的几座小 岛。不过,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 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 影响。当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时期,也始终存在着某种地区之间的相互接触,如游牧 部落向四面八方的入侵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在古典时代,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 已更为密切、持久、多样化。不过,即使到古典时代末期,欧亚东端的中国和欧亚西端 的罗马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仍未能相互掌握有关对方的具体、可靠的知 识。因此,在整个古典时代的这些世纪里,欧亚大陆的普遍性影响仍处于早期阶段。这 一早期普遍性影响的根源、性质和意义就是本章要论述的主题。 一、普遍性影响的根源 技术的进步是建立在新的欧亚大陆的普遍性影响的基础之上。这是可以预料到的, 因为从人类历史真正开始之日起,人类的活动范围就一直取决于它的技术水平。在人类 处于食物采集阶段时,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它的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农业。 冶金术和造船技术时,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举例说吧,扩大到可包括大河流域的萨 尔贡的阿卡德王国和法老们的埃及王国。到了古典时代,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农业和文 明的扩展大大超越过去,因而,有了地区性的帝国,这些帝国继续扩大自己的疆域,彼 此邻接起来,横贯欧亚大陆。这时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铁的发明及其日益广泛的使用。 如前所述,冶铁技术是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在小亚细亚率先发展起来的,并在约公元 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之后,从那里传播开来(见第六章第三节)。我们已经明白,这 一技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公元前二千纪末的第二次蛮族人侵浪潮,不过,从发明铁到日 常生活中能大量使用铁器,其间经过了好几个世纪。当锄、斧、犁等农具同武器一样, 也能用铁来制造时,立即产生了深远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 不过,这一阶段来得较迟――在印度,大约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欧,是公元前750 年;在中国,是公元前600年。廉价的铁在上述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出现,首先使从前石 斧和木犁对付不了的茂密森林遭到砍伐。现在,农人们能利用坚固、锋利的铁斧和铁犁, 将农业由中东向东,经伊朗高原,推广到中欧;向西经地中海地区,推广到北欧。同样, 新来印度的雅利安人也向东推进,砍伐恒河流域的森林;而中国的农人则将他们的活动 范围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伟大的长江流域。 农业疆域的扩展使文明核心区的范围也获得相应的扩大。文明核心区在公元前1000 至500年之间的发展,较过去公元前4000至1000年之间的发展,要快得多。其根本原因 在于这时的生产率获得了惊人的增长。不仅经营农业的面积大大增加了,而且,中欧、 季风带的恒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土壤和气候也使那里的生产率比起较为干旱的中东、印 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要高得多。 农业生产率的急剧增长,意味着这时可取得足够的剩余粮食来发展经济和建立国家。 贸易量也有了增长,尤其是在构成现成的交通干线的大河沿岸一带。各种工匠也愈来愈 多地涌现,为新起的农业公社提供所需的服务,为新兴的贸易提供所需的产品。最初, 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是取物物交换的方式,这对买卖双方来说,显然有不便之处。于是, 交换媒介开始发展,比如,以谷物、更常见的是以贵金属条块,为支付手段。不过,每 成交一笔买卖,都须检查贵金属的重量和纯度,以防其重量不足或贬值。 约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西部的目底亚人开始在贵金属块上加盖印戳以保证其质 量和重量。不久,希腊各城邦又加以改进,铸造扁平的圆形硬币,在硬币的正反两面印 上戳记。金币和银币为大规模的批发贸易或地区间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铜币使农夫 们可以出卖自己的产品而无须物物交换,使工匠们能以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而不是食物。 其最后结果,大大地促进了各种商业,进而相应地促进了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并使经 济专业化随着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全面深化。这时,廉价商品的制造者第一次得到了 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小土地所有者则能从自给性农业转向专门性农业,如在中国是种桑 养蚕,在希腊是生产橄榄油。新的铁制工具也使人们能制造较为精良、大型的船舶,从 而使航海的距离更远、贸易的规模更大、开拓的殖民地更多。最初,海外扩张受到海盗 行为的阻碍;那时的海盗行为同陆上的土匪行为一样,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活动。史诗 《奥德赛》描述了墨涅拉俄斯和奥德修斯在爱琴海上半海盗、半经商的探险活动,说所 有参加探险的人在海上和其他人相遇时,总是很自然地问他们是不是海盗。不过,由于 海上贸易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好处,渐渐地在经常的大规模航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海路 运输比起陆路运输,成本要低廉得多,所以,在中世纪发明有效的马具和在18世纪修筑 良好的公路之前,一直是以海路运输为主。 mpanel(1); 在公元前二千纪入侵浪潮之后,大部分地区盛行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到了古 典时代末期,情况大为不同,商队的路线已遍绕整个欧亚大陆。除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 商队路线外,还有环绕整个欧亚大陆的海上航线――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 东部沿岸诸国和岛屿;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到中国的次数较少)。在海 外贸易发展的同时,殖民活动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在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独步的地中海以 及稍后由印度人控制的东南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治也发生了同样重大的变化。军事贵族在公元前二千纪 的入侵活动中获得的显赫的社会地位由于商人、工匠和海员阶级的兴起而正在瓦解;旧 的部落社会由于铸币的出现而正在被改变;个人的效劳尽忠也正随着市场需要的产生而 消失。 由经济发展所促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同样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无论在意大利、印度, 还是在中国,部落酋长、部落议事会和民众大会都正在由王国、继而由帝国所取代。经 济的发展促成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这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后者的建立反过来也 促进了前者的发展。这些伟大的跨越欧亚大片陆地的新帝国加强了社会秩序和治安的维 持,使陆路和海路的长途贸易得以发展;这些地区性帝国还建立并维护整个地区的驿道 网,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例如,波斯帝国修筑的所谓的“御道”,从波斯湾北面的苏撒城向西通到底格里斯 河,再由此经叙利亚和小亚细亚,抵达爱琴海沿岸的以弗所,全长1677哩。沿途设有 111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供宫廷信使掉换的马匹。商队走完御道的全程得化90天时 间,而宫廷信使只需一星期就够了。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从御道上又开辟出几条岔道, 向西南通往埃及,向东南通到印度河流域。几个世纪后,罗马人也修筑了一张举世闻名 的驿道网,这张驿道网设计得非常好,其中有些驿道连同道上的桥梁至今仍在使用中。 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人精心修筑的交通网是由驿道和运河构成的。通过水路,可 以将货物从今天的广州运到长江流域,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朝西北方向筑的驿道与穿 越整个中亚、直抵中东的长长的丝绸之路相连;有关丝绸之路的情况将在下一节中提到。 主要驿道的两旁种着树,沿途设有驿站和客栈。修筑并养护驿道,属于中央和地方官员 的职责范围,要是他们玩忽职责,将会受到弹劾。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 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 所有这些发展引起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和谋生之道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如此根本而全面的大动乱是使人不安、令人不舒适的。它促使人们内省――提出新问题、 寻求新答案;促使思想家们重新考虑他们各自的传统,或者将其抛弃,或者使之适应过 渡时期的需要。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 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 约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 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 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 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作出的回答极 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实际上,这些文明的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 会制度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发展起来的,并在以后数世纪中成为它们各自的特征而一直持 续到现代。 这些观念和制度的特殊性质将在以后专论各古典文明的章节中分析。本章余下部分 将考察这些文明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考察早期的欧亚核心区的实质。当时的欧亚混 血人对各自文明的具体情况相互了解甚少,并未认识到这些文明是平行发展的。不过, 他们肯定意识到,历史的舞台正在扩大,生活愈来愈复杂,他们正受到大量的内外各种 力量的冲击。因而,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从公元前22O至145年清重大事件的历 史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 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只归于一个结局。” 这一新的“有机整体”有两个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即使对当时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这就是地区间的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即以下两节的论题。 二、商业联结 地区之间的物质联结主要是通过商业,尽管商业并非唯一的途径。这是一个不仅货 物往返各地,而且身怀技艺、携带植物的人们也四处漂移的时期。例如,有一封波斯统 治者大流士写给他手下一位总督的信可用来说明这一情况。这封信批准了将植物和树从 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的建议。信中写道:“你提出将幼发拉底河对岸的果树移植到 亚洲更多的地方,以改善我的国家,这一计划我很赞同。……”当时,交换的范围有多 广阔,可由以下事实来表明。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 中国和西欧。中国在这些世纪里第一次获得了葡萄藤、苜蓿、细香葱、黄瓜、无花果、 芝麻、石榴树和胡桃树;作为报答,中国人将自己的橘树、桃树、梨树、牡丹、杜鹃花、 山茶和菊花传给了欧亚其他地区。与此同时,技术方面也发生了相似的交流。水车这一 重大发明的传播情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西亚的第一部水车是在约公元前65年、本都 国王米思里代蒂兹统治时期诞生的,本都位于黑海南岸;中国的第一部水车是其后不久、 约公元前30年制造的。这两个日期靠得太近了,水车无论是从西亚直接传到中国,还是 从中国直接传到西亚,都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由它们之间某一未为人知的中间发源地 传往两地。欧亚各地区的这种相互影响和贸易有密切联系,要不是地方贸易和长途贸易 在古典时代的这些世纪里达到全面繁盛,毫无疑问,这种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会小得多。 贸易的进行主要是通过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陆路和环绕欧亚大陆边缘的海路。这两 条总的路线决不相互排斥,也不相互独立。大部分货物的运输既靠陆路,也靠海路;通 常是埃及和印度之间取道海路,印度和中国之间取道几条陆路中的某一条。此外,各条 陆路和海路均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如果走某一条路线费用太高,或者极不安全,那么, 通常会使贸易转向其他路线。 海上贸易早在古代文明时期便已进行。埃及商人大胆地顺着红海航行到东非,沿着 地中海东部海岸航行至黎巴嫩。同样,苏美尔商人顺着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航行,而 印度河流域的商人则以至今尚不清楚的某些方法,努力向西行进,直到和前者建立联系, 其地点可能是波斯湾的巴林群岛。但是,所有这些早期航海者与克里特岛上那些既能在 陆上、又能在水上生活的克里特岛人相比,仅仅是一些外行水手。古代的克里特岛人象 希腊神话中的亚尔古英雄,是古代伟大的海上贸易者;他们往来于地中海两端,成为这 一内海至高无上的主人。 随着亚该亚人和多里安人的入侵,这一范围广泛的贸易活动逐渐停止,地中海东部 的人们退回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中。最早恢复克里特岛人的贸易活动的是腓尼基人。 这个操闪语、沿地中海东部狭窄的海岸平原定居下来的民族,很快发展起繁盛的中介贸 易(见第六章第三节)。他们向东来的商队大宗买进没药、香料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各种 工艺品,从海外国家进口各种金属、兽皮、谷物、橄榄油和奴隶;而他们自己则制作精 致的家具、珠宝饰物、金属器皿和纺织品运销外地。其中纺织品占主要地位,是用他们 自己畜养的羊身上的羊毛织成的,并用从沿岸海生介壳动物中提取的负有盛名的紫红染 料加以染色。 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腓尼基人逐渐制造出一种由好几排水手划桨的船,这种船速 度快,适于越来越向西推进的远航。公元前11世纪,他们开始与塞浦路斯进行贸易,还 在该地建立了殖民地;然后,又从那里向爱琴海扩展。到公元前九世纪末,他们已进入 地中海西部,并在非洲西北岸、西班牙南岸、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建 立起商业据点和殖民地。腓尼基人甚至还大胆地超过直布罗陀海峡,远航到英格兰的康 沃尔,因为那里盛产他们一心追求的锡。胖尼基人在伊比利亚半岛西岸的商业据点加的 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冒风险的大西洋贸易中的一个小站而建立的。 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8世纪后期,眯尼基的水手和商人控制了地中海海上贸易的大 部分。那时以后,希腊人在人口压力的刺激下,以竞争者的面目出现了。他们首先设立 商业据点;这些商业据点后来在土地资源许可的地方,都发展成为农业殖民地。尽管殖 民地居民们仍采用母邦的制度和宗教习俗,但这些殖民地完全不受母邦的控制。因而, 希腊殖民扩张运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独立的城邦,而不是一个强迫人接受的帝国主 义统治。 希腊的一个主要殖民区是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那里建有许多殖民地,以致这 一地区后来被称为“大希腊”。在大陆上,希腊人向北推进,远达那不勒斯;在那里, 他们和来自小亚细亚的移民埃达鲁斯坎人建立了联系。这些埃达鲁斯坎人由于受当地铁 资源为吸引,早在公元前九世纪便已前来定居,并发展起意大利最早的城市文明。在地 中海西部,希腊人虽然受到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腓尼基人的束缚,但还是在西班牙东 北部和法国南部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尬马赛是他们在那里的主要殖民地。最后,希腊人发 现黑海地区是一块自由地;刚进入黑海地区时,他们曾为事冷、多雾的气候所阻挡,但 最终还是大批地定居下来,因为在那里经济上可获得很好的机会:黑海本身提供了每年 一度成群洄游的金枪鱼;此外,希腊人用自己制造的货物可向居住在相当于今日俄国南 部的土著西徐亚人交换到各种原料。到公元前5世纪,整个黑海流域已为繁荣的希腊商 业据点和殖民地所环绕。 当希腊人在海上一帆风顺时,波斯人正在营建最后从尼罗河流域一直扩展到印度河 流域的庞大帝国。虽然波斯人原居山区,对海上的事一窍不通,但为了促进其东部省区 和西部省区之间的交往,对开辟航线的事仍很关心。他们利用其臣民中有航海经验的腓 尼基人和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来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曾派一个叫做斯西拉克思的希腊水手 率领一支探险队,于约公元前510年从印度河启航,驶往位于红海入口处的阿尔西诺。 波斯人还计划从尼罗河到红海开一条运河,似乎还为这一计划的实现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大大地繁荣起来,无论就贸易额还是贸易活动的地理范围,都超过 了已知的过去。希腊、腓尼基、阿拉伯和印度的水手川流不息地往返于印度、波斯湾、 埃及以及地中海的许多港口之间。 波斯人的工作,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又继续进行下去。他们派出了更多的、地理 知识更为丰富的探险队,并在红海沿岸建造了一连串的港口;货物可以通过港口、由陆 路运送到尼罗河,装上船,再顺尼罗河运到亚历山大港。这一时期的印度洋贸易分两个 阶段进行。首先,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诸港口启航,紧靠海岸线西行到阿拉伯半岛; 再西绕半岛,抵达目的地亚丁或穆哈。在那里,他们与希腊和埃及的商人相遇。后者用 自己的货物交换前者的东方货物,再将东方货物经由红海沿岸请港口运往亚历山大港。 所有这一切仅仅是东西方之间贸易大发展的序幕。这一大发展于公元前不久开始, 约持续了两个世纪。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向西面的大力扩张,打通了好几条陆上商路, 促进了地区间贸易的最重要一项丝织品的运销。中国在这方面所起的确切作用将在下文 阐述陆上贸易时论及。贸易大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包括整个地中海区域以及欧洲中 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的罗马帝国的统治得到了加强,出现了所谓的“罗马和平”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过去一直阻碍贸易的土匪和海盗行径已绝迹,关税壁垒也几乎全都消除。 此外,帝国的富庶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富裕的罗马统治阶级喜爱奇特的外 国货,又有钱购置。 因此,罗马人和所有邻近地区――北面的斯堪的纳维亚、莱茵河对岸的日耳曼、多 瑙河对岸的达契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贸易关系都很兴旺。这对欧亚地区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不过,影响最为重大的,还是和东方的贸易交往。东西方贸易关系的 迅速发展,与公元前一世纪某希腊水手的发现分不开。他发现,季风可用来加快轮船来 回横越印度洋的速度(这很可能是一个重新发现,因为阿拉伯水手似乎早在希腊人之前 便已知道这情况。季风一词就是从阿拉伯人的季节一词派生来的)。每年十月至第二年 四月,东北季风即冬季风从印度吹向东非,六月至九月,西南季风即夏季风以相反风向 从东非吹向印度。现在,水手们可以顺风直接横渡大洋了,再也无须化费很多时间紧靠 宽阔、弧形的海岸航行。一个商人从罗马旅行到印度,包括陆上穿越埃及的时间,只需 16个星期就够了。 “罗马”商人多半是希腊人和叙利亚人,他们不仅进行这样的旅行,有些人还永久 地在印度各城市安居下来;这已为印度的文献资料所证实。“罗马”商人随身携带的主 要是金币,此外还有玻璃、 铜、锡、亚麻布和羊毛织品等,用来换取胡椒及其他香料、 棉纺织品、宝石和他们最需要的。经由陆上丝绸之路运至印度诸港口的中国丝织品。有 几个更富有冒险精神的“罗马”商人,即他们时代的马可波罗,还进一步东越印度,于 公元2世纪和3世纪到达缅甸、马来亚、苏门答腊,然后经马六甲海峡抵达河内,进而终 于和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声称自己是罗马的官方使者。这 种欺骗,汉朝廷无疑是能察觉的,因为他们带来的帝国“礼物”仅仅是一些早已由商人 买来过的、附近东南亚的产品。不过,奉献“贡品”这一行为本身颇讨中国人喜欢,因 而,中国人很可能就允许这些西方人装载可致厚利的丝织品而归。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之间的直接交往,似乎预示着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人们也许会以为,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时,欧亚大陆周围诸海上的贸易量会空前增加。 但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因为这时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内部动乱迭起,外部遭到了蛮族 进攻。不过,虽然埃及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在2世纪以后衰落下去了,但印度和东南亚之 间的贸易并未因此受挫。在罗马和中国因陷于困境而软弱无能时,印度情况正相反,在 笈多王朝(公元320-647年)统治下,正达到极盛阶段。印度文明也如同第九章中将提 到的,这时进入了全盛时期,并对邻近地区和国家产生着巨大影响。印度文明对北疆以 北地区的影响主要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对孟加拉湾对岸东南地区的影响则在经济和政治 方面(见下一节)。 对古代遗迹的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和东南亚的交往从远古时代就已开始。公元一世 纪时,由于受香料和矿物资源的吸引,前往东南亚诸岛屿和沿海地区的印度商人愈来愈 多,两地之间的交往也愈来愈广泛。当时的印度文献常提到商人们航海到黄金之地―― 苏瓦那拜赫米的事,说那地方的人比较原始,主要靠种稻为生,没有复杂的政治组织或 较为高级的文化传统:因而,当印度商人和冒险者要与当地的首户通婚,在那里传播印 度宗教和习俗,并强行控制他们的经济时,也比较容易做到。这种大好机遇不仅招引来 许多商人,也吸引了印度的婆罗门和武士们;结果,印度文化被大规模地移植到东南亚 诸岛屿和大陆上,并有许多印度王国在那里建立。 这一印度化的过程并没有深深地渗透基层。在通常情况下;被印度化的主要是那些 受外来移民影响的当地首户;一般村民们除了须交纳新王国统治者强征的苛捐杂税外, 他们的生活仍一如以往,没有多大变化。虽然印度的影响有点儿表面化,但范围极其广 泛。从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开始,到公元4世纪时,印度人已在远离印度的婆罗洲 和中南半岛站稳脚跟。开始时,那些岛国很先选但将近公元三世纪末时,也许是海盗活 动日渐猖撅的缘故,它们落后了。力量中心转移到了印度移民可以沿着经马来半岛到中 南半岛的陆路而进入的大陆。 于是,在相当于今日柬埔寨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印度王国――坎布贾王国。 当时的中国人称它为扶南,他们留下的有关这一王国的记载清楚地反映了它的印度特征。 记载中说:“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成员有100O多个。人们奉行他们的教义,并将自己的女 儿嫁给他们,许多婆罗门成员因此在那里居留下来。他们日夜攻读宗教经典。……他们 用青铜制作神像。那些有两张脸的神像,都有四条胳膊;有四张睑的神像,都有八条胳 膊。每只手上都拿着一些东西。” 以上所述,可说明东南亚大印度的性质。显然,大印度的情况与早数世纪希腊人在 地中海区域的扩张颇为相似。都是先由商人和拓居者在辽阔的海岸地区设立据点,然后 将本国的制度移植到那里。不过,当地居民既没有全部希腊化,也没有全部印度化;最 终,倒是那些殖民地全被同化,仅留下了一些地理名称和建筑物遗址作为缅怀往昔事业 的纪念品。对于欧亚地区的历史来说,大希腊和大印度的意义在于它们为扩展文明的疆 域作出了贡献:前者将文明从巴尔干山脉南部扩展到直布罗陀海峡和俄国南部;后者将 文明从印度南部扩展到婆罗洲和中南半岛。 就陆上贸易而论,其盛衰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秩序和治安的维护状况。 当大部分陆路处于国家当局强有力的控制下时,贸易就繁荣;反之,当社会一片混乱时, 贸易就衰萎。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这些世纪中贸易的发展趋势便可明白。由于技术进 步和文明核心扩大的缘故,显然,总的趋势是贸易量上升。不过,在这一总趋势中,也 时有升降波动,这与当时的政治状况有关。例如,在欧亚西部的西徐亚帝国、欧亚东部 的中国诸朝代和囊括欧亚大部分陆地的蒙古帝国统治下的那些世纪中,由于帝国强大, 因而,商路安全有保障,贸易获得迅速发展。 关于最早的陆上贸易的情况,我们知道的极少。不过,有位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或7 世纪的希腊商人所写的见闻尚有片断保存下来;这位商人名叫阿里斯蒂斯,他声称曾与 西徐亚海队一起东行,远至中亚的天山山脉。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也写了一篇详尽的、有关西徐亚人的文章。西徐亚人是个挤马奶、住马车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700年至20O年时,统治着顿河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大草原。希罗多德列举了西 徐亚人的各个部落,描述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可见,西徐亚人的详细情况他能掌握到。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徐亚人居住的地方和希腊人在黑海北岸的城邦相毗邻,两者之 间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西徐亚人凭借所控制的广阔内地的丰富资源,用奴隶、牛、兽 皮、毛皮、鱼、木材、蜂腊和蜂蜜去交换希腊人的纺织品、酒、橄榄油和各种奢侈品。 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时,西徐亚人的势力由于来自东方的新的游牧民入侵而大为衰 弱。随着继起的混乱状态,长途贸易不复存在,直到二个多世纪以后才恢复。这一次, 促使长途贸易恢复的动力来自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人;他们正在将自己的统治远远地 向所谓的“西域”即中亚扩张。其目的是为了反击他们最危险的游牧邻居即欧洲历史上 所说的匈奴人。在那时以前的数十年中,中国人对匈奴人一直是采取宠络的办法,赠送 了大批的礼物和金钱;而现在,则完全改变了这一“羁縻”政策,代之以在中亚寻找盟 友,共击匈奴。 公元前139年,伟大的汉武帝派官员张骞去寻找、联络数十年前为匈奴所破的大月 氏。大月氏原是印欧语系的民族中最东面的一支,朝西南方向遁逃后,征服位于今日阿 富汗的希腊人的大夏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分崩后留下的一个王国),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由于新地肥饶,生活安定,大月氏人不愿东来再与强大的匈奴为敌;汉使者见此情景, 只好返回中国,不过,随身带回了过去希腊文化的象征葡萄树苗以及大量有关西域地理 的资料。这些资料是中国随后在中亚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 逃往沙漠地区。实际上,正是中国人的胜利,引起了向西民族大迁徙、最终冲击罗马帝 国、导致其崩溃的连锁反应。中国人大破匈奴后,派了一个外交使团前往张赛报告中提 到的西域各国。有两个从前留下的希腊王国贾尔干和粟特,大概自恃自己与中国之间远 隔一个帕米尔大高原,颇为安全,故大胆地辱骂了中国使者。但是,中国军队其军事威 力惊人,竟翻越帕米尔高原,迫使它们降服汉皇帝。这样,汉帝国以一个巨大的楔形物 插过中亚,最后于公元1世纪,与大月氏人在印度西北部组织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 这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人们的需求也随着 外交使团的活动而大为发展。各国使团出访时,根据当时的风俗,携带本国特有的物产 作为礼品。这些官方交流促成了新的习惯和欲望,为私人经商打开了通路。对于中国丝 织品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90%; 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 亚的毛皮、毛织品、玉和牲畜,来自波罗的海的流浪,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 珍珠、亚麻布、羊毛织品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 这些货物由商队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回运送。“丝绸之路”的主线自中国西 北部的长安(西安)开始,向西经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道沿盆地的 北部边缘,一条道沿盆地的南部边缘,绕过盆地,然后西逾帕米尔高原,穿过位于俄国 土耳其斯坦的撒马尔罕和梅尔夫,再绕过里海南端王位于现代伊拉克境内的塞琉西亚, 由此继续西进,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 尽管有了丝绸之路,但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商业往来。罗马商人 未能经由陆路直接去中国,中国人也未能取道陆路直接到罗马。它们之间的商业往来全 靠各种中间人,尤其是靠帕提亚(即今日伊朗)的中间人。中国人和罗马人对建立直接 的联系都很关心,但是,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帕提亚人对阻止这一联系的建立也同样 很关心。这可由中国使者甘英的经历得到说明。公元所年,中国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 帝国。当他到达波斯湾时,据中国官方记载说,那里的帕提亚人告诉他: 大海烟波渺茫,浩瀚无边。顺风时,渡海可能三个月就够了,但是,碰上逆风的话, 也许得费时二年。所以,那些出航的人,都在船上备足三年的粮食。在海上还易患思家 病,有些人就因此送掉了性命。”甘英听说这话,停了下来。 帕提亚人不仅夸张取道海路的种种危险,而且也不提前往叙利亚还有更为直接的陆 路可走,就这样,把那位使者哄骗了回去。从中国的官方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 人已意识到这一情况;记载中说,罗马人“一直渴望派使者到中国来,但安息人‘帕提 亚人’想用中国的丝织品和他们做买卖,因此,就切断了罗马人前往中国的交通”。罗 马人对此进行了报复,为了将牟取暴利的帕提亚中间商排除在外,他们积极开展和印度 的直接的海上贸易。于是,愈来愈多的商队不再取道西去的丝绸之路,而是向南经过和 田前往印度西北部诸港口。候在那里的“罗马”商人接到货物后,在季风的帮助下,将 它们迅速地运过印度洋,至红海诸港口卸货。 这一贸易其规模之大,竟使罗马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宣称:“昔日 仅限于贵族使用的丝织品,现已不加区别地扩大流传到社会各等级手中,甚至包括最低 的等级。”无疑,这话言过其实了;实际情况是,许多身居要职的罗马人见到大量黄金 因支付受人欢迎的中国丝织品而东流,大为惊恐。 公元二世纪以后,随着罗马帝国和中国社会动乱迭起,这一繁盛的贸易渐渐衰弱; 不过,并没有完全枯萎。中国仍在生产丝织品;丝绸之路沿途的那些沙漠中的绿洲城市 仍在竭尽全力地维持它们曾借以致富的贸易西方消费者的需求仍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甚 至在5世纪罗马陷入蛮族之手以后,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拜占庭,依然如同一个伟大的 帝国首都一般,需求看惯常的各种奢侈品。据说,公元401年,为年幼的皇帝狄奥多西 二世举行基督教洗礼时,“整个城市[君士坦丁堡]被笼罩在花环之下,到处都用丝绸、 金光灿灿的宝石和各种各样的饰物装扮起来,其装饰之华丽,无人能加以描绘”。 不过,罗马政权的衰微使中间人牟取暴利这一多年老问题更为突出。3世纪时,阿 比西尼亚人的阿克苏姆王国控制了红海,对海上交通强征很重的税。同样,公元226年 以后,在萨珊王朝而不是帕提亚人统治下的波斯人也充分利用了他们对陆上交通的控制。 5世纪时,拜占庭帝国政府对丝织品的进口实行了国家垄断,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 是想以集体谈判的方式来对付这些中间人。到6世纪中期,这一问题终于由拜占庭人予 以彻底解决,他们成功地将一些放在桑叶上孵化的蚕卵从东方偷运回国;于是,丝绸工 业在叙利亚开始发展起来,并传播到希腊和地中海西部地区。西方不再依靠来自中国的 进口货,丝绸之路渐被废弃。 穆斯林阿拉伯人的突然兴起,给陆上贸易以最后的打击。7世纪时,穆斯林阿拉伯 人征服了整个中东,随后,又扩张到中亚,并在751年的怛逻斯战役中击败了中国人。 于是,中亚成为穆斯林的天下;而且,在以后好几个世纪里,一直是中国和西方之间, 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障碍,而不是桥梁。随着陆上道路给最后关闭,贸易转移到大陆 周围、正开始由阿拉伯水手和商人控制的海上。直到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从太平洋到 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整个欧亚大陆时,才有了再一次重新打开陆路,从而为中世纪的马可 波罗及其同行商人扫清道路的可能。 综上听述,尽管贸易方向发生过各种转变,但有一基本事实始终未变;这就是古典 时代与早先的古代时期大为不同,其贸易范围和贸易量都有了质的提高。不管是在地中 海,阿拉伯海,还是在欧亚大草原的某些地带,其贸易范围都不再限于单个地区,而是 随着货物经由海陆两路从欧亚大陆的一端运送到另一端而愈来愈成为跨地区的。这些构 成了新兴的欧亚核心区的经济组成部分,下面一节将考察这一核心区的文化方面。 三、文化联结 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这两者不是互不关联的,或者说,不是相互独立的。印度文化 移植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印度商人;同样,希腊文化传播整个东方,主要是靠 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印度佛教传布中国的过程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 之路了解到,而中国汉朝时期最重要的怫教中心洛阳城之所以闻名天下,则与它是“来 自西域的蛮族商人”的聚居地分不开。 不过,各种文化运动有它们自己内在的动力,并非完全依靠商人和商路。公元前二 千纪后期发明的简单的字母文字。就是影响除中国以外整个古典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因素。在那时以前,只有少数书吏能够阅读和书写美索不达米亚的结构复杂的 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第一个字母系统是由西奈半岛的闪族商人发明的。他们用 自己所通晓的一些埃及字符来标示辅音,又用许多别的符号来标示单词和音节,因而. 他们的文字未能发展成为严格的音标文字。真正的音标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他们 于公元前13世纪将原有文字发展成由23个辅音音符所组成的字母系统。这一字母系统后 经希腊人增补元音字母而进一步完备,形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又经过一些改进后,由 罗马人向西传播,由拜占庭人向东传播。 字母文字的意义就在于它打开了智力交流的世界,使智力交流的范围远远地超出了 从前仅囿于祭司和官吏的那个圈子。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吏对这种新型文字自然是 取回避的态度,他们继续使用传统文字,几乎一直到公元。中国因与世隔绝,也仍然使 用自己原先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由表音和象形两种文字结合而成的,经过几次改进,一 直使用到今天。但是,在欧亚其他地方,都采用字母文字,只是采用时稍许作了些变动, 以适合各自不同的语言。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哪里,在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城 市统治集团与农民群众之间,随文明的到来而不断扩大的裂缝虽然没有被完全地或大大 地弥合,但多少都缩小了。享有特权的知识分子集团对这种现状一般是支持的,他们在 国家中居垄断地位,因而,遭到了那些头脑简单的书吏的反对,书吏们不仅对传统的爱 国和知识表示亵渎,而且在国内煽起了某种骚动。 在古典时代的这些世纪里,欧亚各文明中显著的、带有全盘性的文化模式是,诸地 方文化分解,并入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和社会制度的新的地区文明。对这些文明 来说,交换有形的货物比交流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要容易得多。纺织品、香料和各种奢 侈品到处可用、悦人心意而祖先崇拜、种性等级制度和城邦一超出它们的发源地则成了 不合时宜、不受人欢迎的东西。因而,在欧亚大陆具有普遍性影响的早期阶段,地区间 的商业联结通常比文化联结更广泛,更有影响。 不过,后者的确存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如希腊文 化就是最突出的一例,它曾从希腊世界向东传播到亚洲,向西传播至欧洲。此外,将近 古典时代末期兴起的伟大的世界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和怫教,也是很好的例子;这些 宗教不是要求任何一个团体,而是要求全体人类皈依它们。 先考察希腊文化。希腊文化一词是从希腊人的“Hellas”意即“希腊”一词派生的。 希腊文化之所以能传播整个中东,主要是由于亚历山大对中亚和印度河流域进行了举世 闻名的东征。正如下一章将提到的,亚历山大帝国仅在亚历山大生前维持了数年。公元 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即为他手下的将领所分割,以后;又为西方的罗马和东 方的帕提亚人所瓜分。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希腊士兵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从而,为成 千上万的希腊商人、行政官员和各种专业人员成群地涌往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所建立的 许多城市铺平了道路。这些城市从最著名的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最东面的亚历山大城即 阿富汗的科贾特,都成为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 有许多希腊移民和当地妇女结婚,因为亚历山大本人就以身作则,娶了一名波斯贵 族女子为妻,并于印度战役之后,安排了3000名士兵和波斯妇女举行大规模的集体婚礼。 亚历山大还招募波斯士兵入伍,他本人还穿戴波斯君主的袍服和头巾,采用波斯朝廷的 礼仪。虽然地统治下的居民多数没有希腊化,但典型的城市基本上都希腊化了,都有选 举产生的地方行政官、议会和市民大会。一种新型的希腊语言即柯因内语成为整个中东 的共同语。这种语言比古典时代的希腊语简单,所以,那些已希腊化的土著学起来也比 较容易。中东请民族中受同化程度最高的是小亚细亚的一些民族,它们已忘却自己的本 族语,操柯因内语。在其他地方,希腊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铸币和各种艺术也已为 城市的上层阶级所采用。 面对这种情况,希腊人的世界主义日渐发展,他们开始尊重过去一直称之为蛮人的 外国人。早先,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力浦国王入侵亚洲,主要是受了希腊学者伊索克拉底 的怂恿,想把亚洲诸民族“从野蛮的暴政下解救出来,置于希腊的保护下”。而亚历山 大死了几十年后,情况大为不同,希腊的另一位学者埃拉托色尼撰文批评了那些“把人 类划分为希腊人和蛮人两大等级”的人,他说:“较好的做法是根据善与恶来区分人类, 因为希腊人中也有许多卑鄙小人,而蛮人中也可找到不少高度文明的人;只要看看其政 治制度极其完善的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即可明白。”到公元1世纪,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 克声称,亚历山大“是受上帝的派遣,来当所有人的统治者和调解者”,“他吩咐所有 的人都要把居住地看成自己的祖国。……。 希腊文化的影响向东扩展到印度北部和阿富汗的大夏和粟特。如前一节所述,这些 王国在沧亡于来自蒙古的游牧部落大月氏之前,曾繁荣了几乎两个世纪。这些深入亚洲 中心的希腊文化的前哨基地对周围请民族产生了一种世所公认、范围广阔的影响。首先 发生影响的是用高明技术制作的希腊硬币,这些硬币实际上导致了印度铸币的产生;接 着是称为《弥兰阳王问经》的佛经(弥兰陀即大夏的希腊国王,统治古印度西北部), 它将希腊的对话体裁引入印度文学。在语言方面,有许多希腊词,包括马嚼子、钢笔、 墨水、书和矿等单词,被并入梵文。在科学方面,也有一些希腊词作为术语,被收入印 度的星占学和医学。 希腊文化对一个被称为犍陀罗的宗教艺术流派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犍陀罗原是印度 西北部一地区的名宇,该地区曾在希腊统治之下。犍陀罗艺术的主要作品是佛陀像和描 绘佛经中各种场景的浮雕品。犍陀罗的佛陀像酷似希腊的阿波罗神,与印度其他宗教的 佛陀像有显著差别。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强调精确地表现人体解剖上的各种细节,如描 绘各块肌肉、添上胡子等。后者是理想主义的,更注重精神的表现而不是外表的相似。 犍陀罗艺术传入中国的情况,可以沿着早先由商人以及佛教朝圣者踩出的丝绸之路了解 到。佛教雕刻在移植中国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自然,变得简朴、抽象; 但原先的希腊现实主义仍表现在如衣服的裙子一类表面细节上。因而,希腊艺术风格明 显地影响了伟大的亚洲各文明。 尽管希腊文化的传播给人以深刻印象,但它并没有在中东留下永久的印记,更不用 说亚洲其余地方了。其根本原因是,希腊文化的影响仅限于希腊殖民者居住的城市和一 些希腊王朝的宫廷所在地。虽然有些土著民族也受到了影响,但真正受到影响的几乎仅 囿于少数上等阶层。广大农村甚至许多城市的绝大多数人,仍继续说自己的语言,崇拜 自己的神。因而,希腊文化并没有深深扎根,未能经过几个世纪仍幸存下来。当中世纪 穆斯杯征服者前来时,他们没费多大事就将小岛似的希腊文化制服了。所以今天,希腊 语言和文化仅幸存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希腊本土。 希腊文化在地中海西部的生根要缓慢一些,因为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还不富裕,文 明程度很低。要不足这一原因,希腊文化对该地区的长远影响,会由于当地文化的竞争 力较弱而更为持久。 早在公元前6世纪,罗马人已受到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地的影响,但直到3世纪起, 也就是罗马人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时,他们才感 觉到希腊文化的全部力量。这时,罗马士兵和官吏与受过高度教育的希腊统治者和行政 官员发生了直接交往,在他们带回罗马的人质和奴隶中有许多具有各种专长的希腊人― ―从伦理学家到柔软杂技演员,从善于赞美的诗人到主厨。当上层阶级的罗马人听到口 齿伶俐的臣民们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雄辩和演说时,眼界大开,一个新的知识世界在他们 面前展现。 希腊人给那些上层家庭当私人教师,讲授希腊语言、修辞学,哲学和文学。到公元 前1世纪,送年青的罗马人到雅典或罗得岛的哲学学校去受教育,已是很普通的事。希 腊文学作品有极为强大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罗马人在文学方面未能有重大建树。开 始时,受过教育的罗马人给优美的希腊诗歌、戏剧和散文所迷住,满足于翻译或模仿希 腊原作;渐渐地,罗马贵族要求文学作品能以罗马人的生活为主题,能表现罗马人的生 活理想。于是,一个民族文学开始产生,不过,无论是在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的 “黄金时代”,还是在塞内加、塔西伯、老普林尼和小普林尼的“白银时代”,这一民 族文学始终带有源自希腊的印记。 希腊对罗马和帝国其他城市的外观有最明显的影响。希腊建筑的特点是设计简单、 比例相称、装饰完美。虽然这些特点已由巴罗克式的富丽堂皇和庞大的规模所取代,但 希腊的陶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这三种石柱的形式仍被采用。建筑物都用雕塑品装饰, 这些雕塑品最初来自希腊,是作为战利品用货车运回国内的,以后由本地的艺术家仿制。 因而,意大利的城镇和中东的一样,开始呈现处于希腊艺术和建筑的影响之下的相同的 外观。实际上,罗马人对文明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希腊文化据为己有,适度改变,然后传 播给从未直接接触过希腊文化的不同民族――高卢人、日耳曼人、不列颠人和伊比利亚 人。从这一角度看,罗马的“陷落”也可说成是希腊文化在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面前的 退却,就象它在中东与穆斯林相遇时的后撤一样。 比希腊文化的影响要持久得多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这两大世界性宗教的影响。基 督教和大乘佛教于古典时代后期从各自的发源地中东和印度向外扩张;在以后的几个世 纪中,前者争取到了整个欧洲,后者赢得了大部分亚洲。这两大宗教获取成功的原因可 从它们共同具有的某些新特点中找到。一个特点是,它们都着重于灵魂的拯救,允诺来 世可获得永恒的幸福。另一特点是,都坚持平等主义;其团体的大门向所有请求加入的 人敞开,不论是男子或妇女、富人或穷人、自由人或奴隶,都一视同仁。最后,都强调 很高的道德准则,强调要灵魂得救就必须遵守这些准则;这一要求加之有效的教会组织, 使这两大宗教能对信徒的日常生活施加有力的影响。 这些特点在古典时代较后几个世纪里特别吸引人。在那几个世纪中,社会动荡、道 德混乱,尤其在中心大城市,情况更是如此。城市里许许多多人感到无家可归、漂泊无 定;对这些人基督和大乘怫教提供了安慰、保护和指导。当彼拉多问道“真理是什么”、 表达出时代的绝望情绪时,它们也给予了回答。因而,最早皈依基督教的都是些地位低 残、无所归依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同样,大乘佛教的最大胜利是在中国,在汉朝崩 溃之后全国处于混乱阶段、人世间的一些问题似乎找不到解答时取得的。 实际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这些令人满意、适合时宜的特点,正是应时代的需要 而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赖以发生的犹太教,或者后来分裂出大乘佛教的原始佛教中, 均没有这些特点。 犹太教是约公元前12世纪崇泰耶和华为民族之神的犹太人的地方性宗教。“我是耶 和华,你的上帝。…你应崇拜上帝而不可敬拜别的神”。这是耶和华的《十诫》中的第 一条。这一条的原意,不是说耶和华是世界上唯一的神,而是说,他是以色列孩子的唯 一的神。这一时期犹太教徒的信仰与其说是神秘的、超俗的,不如说是社会的、注重道 德的。用一位犹太先知的话来说,耶和华对仪式和祭品满不在乎,他关心的只是,人类 应该“追求正义、援救被压迫者,识别生父不明的人、为寡妇辩护”。 但是,从公元前6世纪起,犹太教徒在波斯人和其他一些统治者的宗教的影响下, 改变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此外,他们也受到了许多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方的犹太人的 影响,这些犹太人长期受希腊文化的熏陶,试图用希腊哲学的术语来解释犹太教。因而, 犹太教徒逐渐汲取了有关来世的信仰――顺从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获得永恒 的幸福,反之,将堕入地狱,遭到永久的惩罚。 不过,基督教在耶稣生前和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不久这段时间里,仍然是犹太人 的宗教信仰。是保罗使基督教广为传播。保罗生于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城,是一位希腊 化的犹太教徒。他大胆地否认耶稣仅仅是犹太教徒的救世主,认为仁爱的上帝差遣他唯 一的儿子耶稣来人间是为了要他替全体人类赎罪。因此,基督教不再是犹太教的一个教 派,而发展成为一个新宗教,一个既为犹太人,又为非犹太人的宗教。保罗的做法使基 督教从此以后不仅能吸引少数犹太人,而且能吸引整个罗马帝国千百万非犹太人。 因此,尽管这一新宗教遭到官方的迫害,仍稳步发展起来。公元313年,基督教终 于因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而受到宽恕,399年,被罗马帝国接受为官方国教。 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由传教士在60O至80O年期间,传布到英格兰和日耳曼诸民族中; 在800至1100年期间,传布到斯堪的纳维亚和斯拉夫诸民族中。以后,随着欧洲的扩张, 又由传教士和移民传布到世界各地。 佛教的发展情况同基督教有点相似,正如第九章第二节将要提到的,它是在印度人 明显地反对不公平的种性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祭司阶级的剥削的过程中产生的。佛教的创 始人乔答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483年)原属释迦族,贵族出身,因苦恼于在自己 周围见到的种种不幸而舍弃优选舒适的家庭,去过四处飘泊的苦行者生活。终于在似乎 受到天启的刹那间,达到了澈悟的境界;从此被称为佛佗,意即“觉悟者“。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于欲望;(3)只有消灭 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4)要做到这一切,只有通过“八正道”。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涅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