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泥足深陷 第 37 章 戈尔巴乔夫回天无力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戈尔巴乔夫回天无力 1985年3 月10日,一上台就被苏联人民授予“圣尸”美名的契尔年科在总书记 的位置上停留了11个月之后,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圣尸。 3 月14日,在契尔年科的葬礼上,苏联人民看到,在苏联政治舞台的最高点上, 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形象,这就是年轻而有活力的戈尔巴乔夫。他站在列宁墓前的讲 台上,向契尔年科致了一段简短的悼词,悼词中没有谈到这位已故者的丰功伟绩。 相反,他在讲稿中竟意外地谈了自己对苏联未来的看法和使国家尽快摆脱困境的途 径。 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在全民面前以总书记的身份露面,就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好感。 看来,苏联在这位年仅54岁的领导人带领下,也许将会发生一番大变化,至少下一 次总书记的葬礼不会来得那么快。可是,所有的苏联人都没有想到,这次葬礼竟是 最后一个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葬礼,而刚刚上台的这位总书记却在自己的葬礼 之前,首先把苏联这个超级大国送人了坟墓。 当然,这里也有葛罗米柯的功劳。在3 月11日选举总书记的政治局会议上,苏 联惟一的名望高、拥有实权的元老葛罗米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他在格留申等人 与戈尔巴乔夫争执不下之时一锤定音,把戈尔巴乔夫扶上了总书记的位置。 4 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召开了一次中央全会,这次全会的报告,是戈尔 巴乔夫亲自主笔的,从拟稿到修改到校对,从未容别人插手半下。这种做法,在苏 联最高领导人中,除了列宁,还没有其他人这么做过,正是这次四月全会,揭开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序幕,随后,这场改革就像一场暴风雨,迅猛地袭遍了全国,并 循着年代的进展一直延展到苏联历史的尽头。 正如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所说,勃列日涅夫等人是按下层的思想行事的,有 时他们不得不因下级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戈尔巴乔夫不同,他一直在执行 自己的意见,一旦遇到阻碍,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其一脚踢开。 而阿富汗问题,则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尽快解决阿 富汗问题成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交响乐中必须加进去的一段旋律。 几乎在戈尔巴乔夫召开四月全会的同时,克格勃头子切布里科夫就一路飞奔, 越过候补委员直接进入了政治局。7 月,戈尔巴乔夫又一脚踢开了他的大恩人、一 心同美国作对的葛罗米柯,让他去担任有名无实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而将外 交部长的位置送给了格鲁吉亚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又一个 人乘“政治特快”飞进了政治局。在此之前,早在1984年末,由于乌斯季诺夫去世, 对阿富汗问题负有最终责任的索洛科夫已由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升为国防部长。这样, 负责阿富汗问题的新的一套“三架马车”已经组成。 为了尽早甩开阿富汗这一噩梦,戈尔巴乔夫很快就走上了一个极端:加大力度, 争取迅速消灭阿富汗抵抗力量,以求迅速平定阿富汗局势。 经过几轮政治局会议,一套新的作战计划由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迅速下达给 土耳其斯坦军区司令,此时的司令是波波夫上将,而马克西莫夫早已于1984年底升 为国防部副部长,当命令下达到刚刚担任苏联驻阿富汗部队总司令格拉莫夫手中的 时候,一场来势更加凶猛的攻势全面展开了。 这一次苏军完全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法,将主要进攻目标圈定在阿富汗和巴基 斯坦交界地带阿方一侧的游击队控制区,在军事力量上,不再使用碍手碍脚的阿富 汗政府军担任冲锋先遣队,而是更多地直接由苏军组成空中攻击力量,以轰炸为主, 加大了对游击队的进攻强度。与此同时,对游击区的空袭也更加势无忌惮,大范围 采用明目张胆地灭绝式轰炸法,甚至还经常派出地面部队将游击区的各个村庄逐一 包围,不让任何平民逃出,然后再利用空中力量将整个村庄夷为平地。 为了配合上述战术,苏军明显增强了兵力,在1985年4 月以来的日子里,阿富 汗的民航飞机几乎全部被迫改变航班时间,全国的机场每天只有四个小时对民航飞 机开放,而且还往往是临时指定为某个机场,其余时间都被运兵的苏联运输机占据, 新增加进来的苏联兵力大部分是作战力更强的特种部队。此外,苏军进一步增加了 先进的武器,其中包括“苏―25”蛙足式战斗轰炸机和BMP ―2 型装甲运兵车。 特种部队在阿富汗直接参战,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批特种部队包括一万名 经过特殊训练的伞兵,五千名执行空袭任务的高技能驾驶员和大量的可以轻松随行 伏击、暗杀和渗透任务的特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在与游击队的正面作战中发挥了 很大作用外,还经常与克格勃人员协同起来,在阿富汗各游击队活跃区活动,如埋 设地雷、制造恐怖、破坏村庄、杀害居民,进行小规模伏击,切断游击队交通,暗 中保护苏军车队,刺杀游击队向导,甚至还在白沙瓦等境外地区大肆进行暗杀活动。 苏联将第一批重点进攻区选在了库纳尔、捕格哈尔和帕克蒂亚三省,这是游击 队近年来活动最频繁、势力也愈来愈大的地区,而且,这三个省份是阿富汗游击队 从巴基斯坦获取援助输入国内的必经之地,有数百条补给线穿过这三个省向阿富汗 内地扩散,甚至一些补给线还经过喀布尔一直延伸到阿富汗的北部和西部边境。 5 月份起,苏军首先集结了一万多兵力,从贾拉拉巴德发起了一场针对库纳尔 河谷、由南向北的大规模攻势,库纳尔河谷的北端,就是那座著名的边境小镇―― 巴里果德,这里距巴基斯坦的边境城市阿兰杜仅一公里,游击队依靠供给的便利, 已经包围了巴里果德近一年,卡尔迈勒政府曾经派出军队在这里建立过几个防守据 点,但政府军无力与游击队对抗,最终却一批接一批地投降了游击队。 5 月11日,黑压压的苏联飞机如大片大片的乌云,飘向库纳尔河谷。新的战斗 迅速地展开了。这些飞机大规模地轰炸由贾拉拉巴德至巴里果德的游击队占领区, 甚至将炸弹投到巴基斯坦境内。5 月21日,经过10天的轰炸后,苏军正式发起地面 进攻,一支由600 多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苏军纵队由巴里果德南部的阿斯马尔强 行向北推进,受到了游击队顽强的反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这支苏军纵队仅推进 了五公里就再也无法前进半步,只好原路撤回,寻求支援。经过重新部署后,这支 纵队在大批飞机的特别掩护下,再次推进。的确是来者不善,游击队明知阻力强大, 但仍然凭借着有利的地势,施展出游击战术的长处,在武器上也调用了最先进的设 备,其中包括苏制的地对空导弹。三周以后,也就是6 月7 日,这支苏军纵队终于 有20多辆装甲车大约300 多人冲过了游击队的最后一道防线,打通了贾拉拉巴德至 巴里果德的交通线,解救出了被困在中心的极少数的阿富汗政府军。在这次战斗中, 苏军损失了两架直升机,数十辆装甲车,而游击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至少有40 多人阵亡,其中包括当地游击队中一位著名的领导人阿尔萨拉・汗。 库纳尔河谷的苏军尚未来得及庆祝胜利,潘杰希尔谷地的苏军就又遭到了前所 未有的打击。6 月初,马苏德主动向潘杰希尔谷地发起了夏季攻势。这一次,马苏 德不再是孤军作战,在进攻之前,他已经做好了详细的部署。马苏德与附近的其他 游击队经协商统一了战略战术,相约对深人潘杰希尔谷地一半的五个政府军据点及 附近的几个主要苏军防守区发起同时进攻。到6 月15日,阿富汗政府军官兵共有300 多人被打死,其中包括一名旅长,并有460 人被俘,致使阿政府军中一批隶属内政 部的特别安全部队和守卫喀布尔大使馆的士兵也被紧急调往潘杰希尔谷地,以与马 苏德抗衡,但最终却丝毫未能改变那里的局势。6 月底,有2 名阿富汗将军在谷地 中央被俘,而在谷地外围,也同时又有150 名阿富汗土兵被活捉。在整个6 月份的 战斗中,共有200 多名苏联士兵被打死。潘杰希尔谷地的战斗使得谷地附近的苏军 医院中都非同寻常地停满了救护车,这一战况令苏军大为震惊。 但游击队根本不给苏军震惊的时间,东部的帕克蒂亚游击队也乘着己方的十气 正旺,向苏军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一个接一个的苏军据点相继被孤立起来。喀布 尔附近的游击队也趁机活跃起来,不停地向市内发射火箭弹,先后把炮弹打进了苏 联使馆的院子和一些苏联兵营。 为了打击游击队的威风,苏军于8 月份又调集了1 .5 万人,并配备有坦克、 装甲运兵车、油罐车等共500 多辆,再次攻向帕克蒂亚。这一次,游击队又采取了 灵活的作战方法,他们避开苏军的主力,赶在苏军的前面,事先在加吉县一带苏军 必经的公路上布下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苏军赶到时,发现道路难行,只好舍弃公 路,改变行程,在河滩上推进。结果游击队灵活行事,转而又在苏军脚后布下大批 地雷。苏军由于一路毫无收获,最后只得回撤,但到撤军时才发现自己已无路可走。 此时,游击队则频频出击,经过连续两周的主动进攻,苏军共有50多辆军车被游击 队相继摧毁。 9 月,苏军转变主攻方向,集中兵力进攻喀布尔东南约170 公里处的重镇霍斯 特,企图为6 月以来一直被游击队包围的霍斯特军营解围。尽管这次苏军仍出动了 一万多名士兵、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一大批飞机,但仍然遭到惨败,损失了近 十架飞机和近80辆军车,并且伤亡了1000多人。 在苏军重点进攻东部地区的时候,西部的游击队则乘着苏军的空虚,发起了大 规模的反攻。特别是赫拉特省,那里的反攻犹为激烈。据阿富汗官方称,在赫拉特, 几乎所有的官方人员全部被消灭。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使这一年变成了苏军进攻最猛烈的一年,其结果 却是使这一年变成了苏军失败得更惨的一年。 就在苏军的进攻毫无成效之时,美国却加强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支持和援助。 苏军把进攻重点移向阿巴边境地区后,在进攻阿富汗国内的游击队时,总忘不 了制造出“疏忽大意”,不小心在白沙瓦等阿富汗游击队活动频繁的巴基斯坦城市 丢下一批炸弹。 特别是在白沙瓦,55万巴基斯坦居民感到来自苏军的威胁就像空中的阴云一样, 沉甸甸地笼罩在他们的头上,每年苏军或阿富汗政府军都会“意外”地向这里发射 一些杀伤性很强的炮弹。此外,各色阿富汗难民整天在这里进进出出、争吵和拥挤, 将整个白沙瓦变成了雨前的蚁穴,忙碌而无序。并且游击队不同派别的总部之间还 经常发生偷袭、暗杀等事件,使白沙瓦变得更加混乱。 随着当地市民的抗议,巴基斯坦政府也不得不在这里动一点小手术。1984年7 月底,巴基斯坦当局强行要求各游击队的总部必须在8 月底之前迁往白沙瓦郊区, 并强令那些在市区内长期流窜的难民们搬到就近的村庄或难民营中去。 这些游击队的领导人就像一群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尽管美国也有点看不惯这种 现象,但它并没有放弃依靠他们遏制苏联的想法。 1985年5 月,在戈尔巴乔夫改变进攻方法和增加进攻强度后,美国再次出面将 在白沙瓦纠缠不休的七个党派捏合在一起,重新结成“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 (又称“七党联盟”),接下来,活跃在伊朗的八个什叶派穆斯林党也结成了联盟, 称为“伊斯兰革命联盟”(又称为“八党联盟”) 但“七党联盟”拼凑在一起并没有真正加强阿富汗游击队的战斗力,特别是苏 军先进战机一种接一种地在阿富汗境内出现,使美国不得不考虑在通向白沙瓦的军 火运输线中增加一些新的营养品。 这批新营养品的带来者就是美国国会议员查尔斯・威尔逊,他自阿富汗战争一 开始,就像一个超级球迷对足球的热爱一样,深深地迷上了这场战争。1983年,他 先后三次亲临巴基斯坦,并换上当地服装,随同游击队员一起,越过阿巴边界,进 入苏联控制下的阿富汗地区。在威尔逊国会的办公室里,他收藏了一大批有关阿富 汗战争的各种纪念品:在办公室的墙上,是他与一名游击队员同骑在一匹白马上的 彩色照片;在办公室的门口,是一具“毒刺”导弹发射器,这就是他将要送给游击 队的新礼物,而为了实行这一计划,他还将一个手工制作的匾牌立在自己的办公桌 上,上面雕刻着一行英文:“准备着,时刻为战争而思考。”他带头在国会里发起 了一场要求向阿富汗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装备的运动。 1983年底,威尔逊领导的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美国国会私下里将对阿富汗 的军事拨款在原来的4000万美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000万美元。1985年4 月,里根 总统签署了一道秘密命令,即关于国家安全决定的第 166号指示,要求中央情报局 “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将苏联人赶出阿富汗。 于是,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开始将眼光瞄向了国外,力图快速建立起一个避开 国会耳目的秘密金库。他的目光最先捕捉到了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些国家为阿富 汗提供了7 亿5 千万美元以k 的武器、物资和货币。很快,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瑞士 开立了美国沙特联合银行账户,由沙特阿拉伯出面,将美国提供的资金输送给阿富 汗游击队。这个账户刚一开启,里根总统就利用紧急状态法赋予他的特权,绕过国 会的反对,向沙特提供了第一批约400 枚“毒刺”导弹。 “毒刺”导弹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究制造的一种肩射式近程防空导弹,它采 用红外线制导,可跟踪飞机尾部排出的热气尾流,对敌机实行全方位攻击。这种导 弹全长1 .5 米,最大翼展0 .09米,弹体直径0 .07米,重15.l 公斤,由弹体、 动力系统。制导系统、战斗部四部分组成,其最大射程为5.6 公里,射击高度为4800 米,飞行速度为2 倍音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这种导弹可由单兵携带,主要 采用立姿肩扛的操作方式,一旦发现目标,射手可立即将其扛在肩上作好发射准备, 十分灵活和便利。导弹瞄准采取国视跟踪和自动跟踪相结合的方式,当红外线跟踪 与瞄准镜视场完全重合,捕捉目标的音响信号通过敌我识别器确认目标为敌机后, 射手即可扣压扳机将导弹射出。这种导弹每枚价值5 万美元。 “毒刺”导弹是1981年正式服役的,主要装备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后来 也曾销往英国、西德、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但真正使“毒刺”导弹扬名四方 的则正是在阿富汗战场上。 “毒刺”导弹最初进入阿富汗大约是在1985年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别雇用 了一批退役美国军人,派他们远涉到巴基斯坦,在那里向阿富汗游击队员传授这种 导弹的使用方法。 1986年底,“毒刺”导弹开始在阿富汗大批地出现,并且屡建奇功,使得苏军 最强大的攻势难以兑现,武装直升机在白天不敢轻易出动,轰炸机也要提心吊胆地 在高空中飞行,再也不敢俯冲逞威,如同被拔掉了吸管的蚊子,只能嗡嗡乱叫。尽 管如此,很多苏联飞机还是无法逃脱噩运,仅从1986年10月至1987年10月的一年时 间里,苏联就损失了各型飞机300 多架,平均每天一架,价值约合25亿多美元,再 加上丧失飞行员的培训费,总计损失达四五十亿美元。 在喀布尔的一片苏军烈士岗上,有一块插满了密密麻麻十字架的墓地,那里埋 葬的全是被“毒刺”导弹击落的苏军飞行员,那片墓地一直被称为“毒刺墓”。 增强进攻力度却毫不见效和美国强大力量的介人,使得戈尔巴乔夫更感回天无 力,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极端性的进攻战略,开始思考另外一种出路。

Search


Share